發布時間:2016-08-25 共6頁
根據材料草擬一份關于鄉村治理的對策建議300字
針對鄉村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對策建議如下:
1針對在鄉村治理中的體制化癥結對癥下藥,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各項機制,各項制度在制定的同時要抓落實,將工作做到實處,避免形式主義。
2對政府部門加強思想教育,理順上下級關系,嚴格執行上級部署,貫徹上級思想,政策制定的同時執行到位。保證政策過程的銜接漸進。
3對行政村的政治經濟職能加以界定,限制其行政權力。做為農民自己的組織,要有農民的話語權。
4對行政村干部的職權加以限定,堅決杜絕以權謀私的行為發生,村民對其監督,對不良行為可以舉報。
5要將行政村建立成屬于農民的社會組織,削弱組織的行政化色彩,村委會要嚴格落實國家政策,真正為農民服務。
“鄉村治理急需走出官僚化誤區”1000-1200
在國家權力深入農村的過程中,村干部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權力,農民的許多活動都要經過村干部的認可,比如農民蓋房需要宅基地審批,農民結婚需要村干部出具證明。只有村干部才能出具農民需要的各種證明。對于村干部來說,國家的權力不僅如此,許多其他部門也會依附這種權力。村干部在使用權力的過程中一方面強化自己的權力地位,通過權力增加權力,另一方面在使用權力過程中擴張自己的利益。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體制上的原因也有歷史上的原因。
體制上的癥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政府運動和碎片化現象。
政府通過行政力量營造的“政府運動”。這些運動從全國到地方,從政治領域到經濟領域,名稱不同,規模各異。但結果都是表面上皆大歡喜,碩果累累。實質上形式主義,沒有實際效果,有些強迫命令甚至造成很多后遺癥。碎片化是與運動化相沖突的現象。表現在價值的碎片化,下級對上級的服從是象征性的,表面的認同,其二是體制的碎片化,不同政府部門之間根據各自需要執行上級部署,但體制內存在割裂。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以加強村民委員會對集體財產的掌握,長期以來,行政村一直扮演著集體資產代表的角色。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作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一級組織,行政村在兩個方面擴張著自己的權力,經濟上,他們成為農村集體資產的合法代表,政治上,他們成為村莊的合法管理者,是經過農民自我選舉產生的。
行政村成為各種力量相互競爭和沖突的場所。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強弱勢人群發生矛盾沖突。國家的政策沒有得到切實落實,也是村委會成為矛盾的焦點。行政村擺脫不了上下同時對其施加壓力的格局。行政村被賦予了村莊事務管理的職能,對村莊公共職務的不滿集中到行政干部身上。
行政村的干部雖然是村民民主選舉,接受村民監督,但因為國家賦予了他們權力,而在權力運作過程中就形成了他們自身的利益,這種利益既來自于經濟上的更來自于權力本身。尤其是稅費改革后他們更像行政干部。村委會越來越行政化,成為遠離農民社會的組織,它們具有獨立的利益訴求,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擴張自己的利益。
針對這些鄉村治理中存在官僚化現象,要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各項制度在制定的同時要抓落實,將工作做到實處,避免形式主義。對政府部門加強思想教育,理順上下級關系,嚴格執行上級部署,貫徹上級思想,政策制定的同時執行到位。保證政策過程的銜接漸進。對行政村的政治經濟職能加以界定,限制其行政權力。對行政村干部的職權加以限定,堅決杜絕以權謀私的行為發生,村民對其監督,對不良行為加以舉報。要將行政村建立成屬于農民的社會組織,削弱組織的行政化色彩,使其真正為農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