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4)甲公司2004年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為2005年4月15日,在2005年3月5日發現2003年6月完工并投入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中,記入資本化借款費用300萬元,經核定只應確定100萬元,該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舊,假如不考慮相關稅收和盈余公積的提取,則2005年3月會計處理如下:
(1)沖減多計提的固定資產及折舊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0
貸:固定資產 200
借:累計折舊 30(200×0.5/10+200/1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0
(2)將調減的凈利潤轉入未分配利潤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7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70
(3)調整2004年度財務報告的年初數和上年數
資產負債表:2004年年初數,固定資產減少200萬元,累計折舊減少10萬元,未分配利潤減少190萬元。2004年年末數,固定資產減少200萬元,累計折舊減少30萬元,未分配利潤減少170萬元。
利潤及利潤分配表:2004年的上年數(2003年),管理費用減少10萬元,財務費用增加200萬元。2004年的本年數,管理費用減少20萬元,年初未分配利潤減少190萬元。2005年3月份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期初數也相應調整。
E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后發現的以前年度的非重會計差錯,如影響損益,應直接計入發現當期凈收益,其他相關項目也應一并調整;如不影響損益,應調整發現當期相關項目。
例(5):甲公司2004年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為2005年4月15日,在2005年5月份發現2004年(或2003年)漏記了管理人員工資1500元,則在2005年5月份補記工資,會計分錄為:
借:管理費用 1500
貸:應付工資 1500
F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后發現的以前年度的重會計差錯,應調整發現當期的財務報告期初數和上年數。
例(6):甲公司2004年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為2005年4月15日,在2005年12月份發現2003年(或2004年)管理用固定資產漏提折舊200萬元,甲公司所得稅稅率為33%,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按凈利潤的15%提取盈余公積,則在2005年12月份會計處理如下:
(1)補提折舊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0
貸:累計折舊 200
(2)將調減的凈利潤轉入未分配利潤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0
(3)調減盈余公積
借:盈余公積 30(200×1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0
(4)調整2005年會計報表
對于資產負饋表,應調整2005年的年初數,調減累計折舊200萬元,調減盈余公積30萬元,調減未分配利潤170萬元。對于2005年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應調上年度(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潤170萬元(200×85%)(或調減上年度管理費用200萬元,調減提取盈余公積30萬元)。
三、企業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更的處理
濫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其變更,是指企業在具體運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所允許選用的會計政策以及企業在具體運用會計估計時,未按照規定正確運用而隨意變更,造成不能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情形。其主要表現形式有:一是對按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應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未按合理的方法估計各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或可變現凈值),從而多計或少計資產減值值準備的;二是企業隨意變更其所選擇的會計政策;三是企業隨意調整費用等的攤銷期限;四是屬于濫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其他情形。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更將導致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實,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缺乏可靠性,因此,對于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更,應當作為重會計差錯予以更正,按上述重會計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原則處理。如,2005年2月1日,在注冊會計師對2004年度報表的審計中發現甲公司2003年年末對某關聯方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500萬元,經了解,此關聯方的財務狀況始終良好,由此可以判斷,這是企業濫用會計估計調節利潤的行為,應作為重會計差錯進行更正,調整2004年資產負債表年初數相關項目及其以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的上年數(2003年)中的管理費用。
四、會計差錯在會計報表附注中的披露
企業在發生重會計差錯更正時,應披露:其一,重會計差錯的內容,包括重會計差錯的事項陳述和原因以及更正方法。其二,重會計差錯的更正金額,包括重會計差錯對凈損益的影響金額以及對其他項目的影響金額。如例(6),2005年會計報表附注可披露如下:本年度發現2003年(2004年)漏記固定資產折舊200萬元,在編制2004年與2005年可比的會計報表時,已對該差錯進行了更正。由于此項錯誤的影響,2003年(2004年)虛增凈利潤200萬元,少計累計折舊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