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30年的牛熊歷程(資料)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在戰后第二次貶值;1968年3月17日,“黃金總匯”解體;1969年8月8日,法郎貶值11.11%。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美元掙脫黃金的牢獄,自由浮動于外匯市場。
1972年這一年,倫敦市場的金價從1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
1973年,金價沖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價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
1978年,原油飆漲達一桶30美元,金價漲到244美元。來
從實際需求看,黃金是供不應求的,每年大約有一千噸的缺口。但各國央行的儲備買賣卻是追漲殺跌,讓黃金市場變得求不應供。“黃金跌得愈低,官金出售的可能性愈大”的規律。隨著黃金價格的上揚,從1982年的375美元漲到1987年股市崩盤后的500美元左右,就少有中央銀行出售黃金。之后,黃金再次轉勢,到1992年時降到350美元左右,這段期間各央行總共兌清了五百噸黃金。從1992年到1999年,黃金跌到300美元以下,各國央行總共出售了三千噸左右黃金,一年約四百噸。各國央行最后發現敵人就是它們自己。只要中央銀行持有的官金過剩,每次官金出售就會成為頭條新聞,金價就會下跌,出售所得相應減少。
下跌的金價可能刺激了它的實際需求。1990年,用于首飾和電子工業的黃金比1980年高出50%以上,比1994年高出三分之一左右。單單用于首飾生產的黃金就比1850年高出一百倍,由于人口在此期間只成長了五倍,因此,平均每人的金飾消費增加了二十倍。
1999年8月26日,每盎司金價跌至251.9美元,創下二十年來低位,在底部橫盤兩年后,于2001年再次發力上攻,到2003年年底為414美元,漲幅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