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二、充分就業
(一)失業率
充分就業一般是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愿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但由于測量各種經濟資源的就業程度非常困難,因此西方經濟學家通常以失業情況作為衡量充分就業與否的尺度。這就涉及到一個失業率的問題。
在在全部人口中,一定年齡范圍內的人屬于工作年齡人口(勞動力)。勞動力在工作年齡人口中的比例稱為勞動力參工率,因此,勞動力中分為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
失業率是失業人口與勞動力之比,即失業率=失業人口/ (就業人口+失業人口)。例如,一個國家共有2億人,16歲以下未成年人為1500萬人,65歲以上人口為500萬人。這樣,該國的工作年齡人口,即成年人,為1.8億(2億―0.15億―0.05億)。在這1.8億中,全日制學校的學生為800萬人,無勞動能力者為100萬人,自愿不參加工作者為100萬人,則勞動力為1.7億人(1.8億―800萬―100萬―100萬)。勞動力參工率為1.7億/1.8億=0.94。勞動力中就業人數為1.5億人,失業人口為0.2億人,則失業率為0.2億/(1.5億+0.2億)≈0.12,即12%。
(二)失業的分類(見下表)
分類 |
含義 |
1.摩擦性失業(尋業的失業) |
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這屬于正常失業和必要的,是實現勞動力配置最優化所應付出的代價,從社會來看,利益大于代價。 |
2.自愿性失業 |
工人不愿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
3.非自愿性失業 |
愿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
4.結構性失業(非自愿的失業) |
因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屬摩擦性失業的極端的形式。包括季節性失業。 |
5.周期性失業(循環性失業) |
因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
6.隱蔽性失業 |
名義上有職業,也在按時上下班,但是在上班期間無實事可做。這批人實際上無工作,但在失業人口統計時又不計算在內,故冠以“隱蔽性”字眼。 |
備注 |
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在經濟上又統稱為自然失業。 |
(三)政策目標
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標。但要注意,充分就業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失業率等于自然失業率,因此,自然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目前,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存在4―6%的失業率是正常的,這時社會經濟就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示例】
1.某人為了與A城市的親人團聚而辭掉B城市的工作所引起的短期失業屬于( )/2005年中別試題
A.自愿失業 B.非自愿失業 C.周期性失業
D.摩擦失業 E.季節性失業
【答案】D
2.凱恩斯認為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經濟中存在以下那種失業依然是合理的( )。
A.結構性失業 B.自愿性失業C.非自愿性失業
D.周期性失業 E.摩擦性失業
【答案】BE【解析】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就業,如果失業僅限于摩擦失業和自愿失業,那么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