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16年初級審計師《宏觀經濟》講義:總供給與需求

發布時間:2016-10-19 共1頁

  總供給與總需求

  (一)總供給

  總供給----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價格水平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總量。

  總供給可用兩種形態表示:

  1.在價值形態上----指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價格水平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量總和;

  2.在物質形態上----指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價格水平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物質總量。

  總供給主要是由勞動力、生產性資本存量和技術因素決定的。

  在宏觀經濟學中,通常用生產函數來描述總產出與勞動、資本和技術之間的關系。

  宏觀生產函數又稱總量生產函數,表示總量投入和總產出之間的關系。

  假定一個經濟社會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使用總量意義下的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進行生產,則宏觀生產函數可表示為:y=f(N,K)

  其中,Y為總產出,N為整個社會的就業水平或就業量,K為整個社會的資本存量。該式表明,經濟社會的產出取決于整個社會的就業量和資本存量。

  在宏觀經濟波動分析中,一般將K作為外生變量處理,即K為一固定值,在此條件下,經濟社會的產出Y取決于就業量N,即總產量是經濟中就業量的函數,隨就業量的變化而變化。

  (二)總需求

  總需求----指社會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所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它包括國內居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企業購買資本的需求、政府采購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以及外國購買本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主要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國外需求。

  公式:Y=C+I+G+NX

  其中C、I、G和NX分別為: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需求。
關于國民收入的幾個重要的概念及其關系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經濟社會(即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GDP是用貨幣量衡量的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的價值不能計入,否則就會造成重復計算。還要,指出的是,GDP是一國(一個地區)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個地域范圍的概念,而GNP則是一個涉及國民范圍的概念。

  (二)國民生產總值(GNP)

  國民生產總值----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國民生產總值=GDP-外國國民在本國同時期所創造的價值+本國國民在國外同時期所創造的價值

  (三)國民生產凈值(NNP)

  最終產品價值中如把消耗的資本設備價值扣除,就得到了凈增價值。

  國民生產凈值(NNP)=國民生產總值(GNP)-資本折舊

  (四)國民收入(NI)

  國民收入----按生產要素報酬計算的國民收入。

  從國民生產凈值中扣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加上政府補助金,就得到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性服務所得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意義上的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NI)=國民生產凈值(NNP)-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政府補助金

  (五)個人收入(PI)

  生產要素報酬意義上的國民收入并不會全部成為個人的收入。

  個人收入(PI)=國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潤-企業所得稅-社會保險稅(費)+政府給個人的轉移支付

  (六)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現實中個人的名義收入不能全歸個人支配,稅后的個人收人才是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即人們可用來消費或儲蓄的收入。

  上述各概念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GNP=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NNP=GNP-折舊等資本消耗

  NI=NNP-(間接稅-津貼)

  PI=NI-公司未分配利潤-企業所得稅+政府給居民的轉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DPI=PI-個人所得稅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