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牙周膿腫的治療
搜集整理
慢性牙周膿腫不必作切除引流,可直接進行手術,目的在于消除膿腫的原發病灶。
1.如牙周膿腫的位置很深,牙周袋也較深,宜采用齦翻瓣術,將膿腫內病變組織及所有感染的肉芽組織刮去。在充分暴露病損下應觀察骨板上有無竇孔,特別在根側或磨牙的根分叉區。如有骨毀壞區,則需按骨形成或骨再生的方法處理。最后去除根面剩余的牙石,平整根面,并修去感染的軟組織內壁及竇道開口。
2.如果牙周膿腫位于牙周袋軟組織,則需作齦切除術,將膿腫和牙周袋一并切除。
第四節 藥物治療
一、全身用藥
1.抗菌療法
(1)四環素 四環素進入機體后,分布較廣,對骨組織親和力大,服用后,在齦溝液中濃度比血液中高2~10倍。對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如螺旋體、牙齦卟啉單胞菌(牙齦類桿菌)、,具核梭形桿菌、放線菌、嗜二氧化碳噬纖維菌、伴放線放線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對青少年牙周炎應用四環素作輔助治療,劑量250mg,一天4次口服,連服二周,可取得明顯效果。另外四環素、二甲胺四環素能抑制牙周袋內螺旋體生長,結合翻瓣、刮治、根面處理等,能提高療效。
(2)螺旋霉素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革蘭陽性菌抑制力強,對革蘭陰性菌也有一定效果。能抑制變形鏈球菌、粘性放線菌、產黑色素普氏菌及螺旋體。一般服后3天顯效,可維持3~6個月。對牙周急性炎癥、牙周溢膿、牙周膿腫、牙齦出血者療效顯著,劑量為200mg,一天4次口服,連續5~6天為一療程。
(3)甲硝唑又名滅滴靈,能有效地殺滅厭氧菌,如齦下菌中產黑色素普氏菌、具核梭形桿菌、螺旋體和可動桿菌等。應用于牙周病臨床有顯著效果。常用劑量為200mg,口服一日4次,連續服5~7天。無嚴重的副作用,但可有惡心、腸胃不適,少數有腹瀉、皮疹等。治療10天以上,有可能出現周期性神經變性,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故長期服用應注意臨床觀察及血象檢查。該藥對牙周兼性氧菌和微需氧菌感染無效,如伴放線放線桿菌。
抗生素的應用可能出現耐藥菌株,破壞口腔微生態平衡,產生對宿主的副作用。從保護微生態平衡和維持廣譜抗生素對人體致病菌有效抑制作用著眼,切不可在牙周病的治療中濫用抗生素。為此,提出下列應遵循原則:①牙周基礎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基礎治療反復進行效果不佳的病例,可結合使用抗生素,旨在作為輔助治療;②急性牙周感染的牙周炎癥,如多發性牙周膿腫等,可考慮首選抗生素,但取得明顯療效后應立即停止,治療劑量的抗生素長期應用是禁忌的;③盡量使用小劑量和窄譜抗生素;④盡量采用局部控釋的給藥途徑。
2.骨吸收過程的阻斷方法
(1)非激素類抗炎藥物在牙周炎癥的過程中,牙齦組織和齦溝液中前列腺素水平增高,前列腺素有強的致炎活性,加劇炎癥反應,除直接刺激骨吸收外,還能協助淋巴細胞產生破骨細胞激活因子使破骨細胞增殖并分泌酸I生物質,導致骨吸收。非激素類抗炎藥物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止對牙槽骨吸收。應用的藥物如布洛芬、敏康能、芬必得、風平等,專用于牙周病的有牙周康。
(2)放線菌酮制劑白細胞介素1(IL―1)在牙周病牙槽骨吸收的機理里是骨吸收因子,其吸收作用可被放線菌酮所阻斷。應用藥物的劑型為放線菌酮片。
(3)制酸劑破骨細胞產生的酸性分泌物,使骨鈣喪失,從而出現骨吸收。制酸劑可以阻斷酸性分泌物的作用。常用制酸劑為0meprazole口服劑型。
二、局部用藥
牙齦溝或牙周袋內涂布藥物,配合牙周基礎治療以控制齦炎和牙周炎,已成為牙周病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
1.漱口劑 漱口劑可抑制齦上菌斑的沉積,減少口腔細菌數量,對控制齦炎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漱口劑維持時間短,故應頻繁進行,每日宜含漱3~4次。
(1)0.12%~0.2%洗必泰液為廣譜抗菌劑,對革蘭陽性和陰性菌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有效地防止菌斑形成。由于能在口腔粘膜及牙面滯留,漱口后可保持數小時之久,所以漱口可治齦炎,而對有深牙周袋(>3mm)的牙周炎無作用。作翻瓣手術后,配合使用此種漱口劑,能防止感染,促進傷口愈合。此劑長期使用可使牙及粘膜著色,個別人用后,有口干、灼痛、味覺敏感及口腔粘膜剝脫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