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口腔組織病理學筆記講義――第三章牙體組織

發布時間:2011-10-18 共3頁

  第二節 牙本質(dentin)

  一、理化特性:硬度比釉質低,比骨組織稍高;有一定彈性,給硬而易碎的釉質提供一個良好的緩沖環境;多孔性,具有良好的滲透能力。

含 量  無機物  有機物  水 
重量比  70%  20%  10% 
體積比  45%  33%  22% 
成 分  磷灰石晶體[Ca10(PO4)6(OH)2]  膠原蛋白約占18%(主要是Ⅰ型膠原蛋白)   

  二、組織學結構

  牙本質小管、成牙本質細胞突起和細胞間質

  (一)牙本質小管(dentinal tubule)為貫穿于牙本質全層的管狀空間,充滿了組織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質細胞突起。呈放射狀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較直,頸部彎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彎向著根尖方向

  牙本質小管近髓端較粗,直徑約3-4um,越向表面越細,近表面處約為1u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單位面積內小管數目之比約為4:1。

  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許多側支,并與鄰近小管的側支互相吻合。根部側支比冠部多。

  (二)成牙本質細胞突起

  是成牙本質細胞的原漿突,成牙本質細胞突起伸入牙本質小管內,有小支伸入小管的側支內。內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絲,偶見線粒體和小泡,無核糖體和內質網。

  成牙本質細胞突周間隙

  成牙本質細胞突起和牙本質小管之間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組織液和少量有機物,為牙本質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

  限制板(lamina limitans)牙本質小管的內壁襯有一層薄的有機膜,含有較高的氨基己糖多糖,可調節和阻止牙本質小管礦化。

  (三)細胞間質:部分為礦化間質,其中有細小的膠原纖維,主要為Ⅰ型膠原。纖維的排列部分與牙本質小管垂直而與牙面平行,彼此交織成網狀。間質中的磷灰石晶體比釉質中的小。

  據礦化程度不同分為以下6種不同結構

  1.管周牙本質(peritubular dentin )

  鏡下觀察,牙本質的橫剖磨片中圍繞成牙本質細胞突起的間質與其余部分不同,呈環形透明帶,構成小管的壁,礦化程度高,含膠原極少。脫礦切片中為一環形空隙。

  2.管間牙本質(intertubular dentin)

  位于管周牙本質之間。膠原纖維較多,基本為Ⅰ型膠原蛋白,圍繞小管呈網狀交織排列,并與小管垂直,其礦化較管周牙本質低。

  諾伊曼鞘(Neumann sheath)在管周牙本質和管間牙本質之間,磨片觀察時可見有一較清楚的交界面,以往認為是一種特殊結構,而電鏡未證實此鞘存在,但其對染色和酸、堿處理反應與兩側的牙本質不同,其本質還有待證實。

  3.球間牙本質(interglobular dentin)

  牙本質的鈣化主要是球形鈣化由很多鈣質小球融合而成,在鈣化不良時,鈣質小球之間遺留些未被鈣化的區域。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質界處,沿著牙的生長線分布,小形態不規則,其邊緣呈凹形,很像許多相接球體之間的空隙。

  4.生長線(incremental line)又稱馮?埃布納線, 是一些與牙本質小管垂直的間歇線紋,表示牙本質的發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變化的。牙本質的形成從牙尖的釉牙本質界開始,有規律地成層進行。生長線有節律性的間隔即每天牙本質沉積的厚度,約為4~8um.

  如發育期間受到障礙,則形成加重的生長線,稱歐文線(Owen line )

  新生線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牙本質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兩者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生長線

  5.托姆斯顆粒層(Tomes granular layer)  牙縱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質透明層的內側有一層顆粒狀的未礦化區。有人認為是成牙本質細胞突起末端膨,或為末端扭曲所至;也有認為是礦化不全所至。

  6.前期牙本質(predentin)牙本質的形成是一有序的過程,即成牙本質細胞分泌基質并進一步發生礦化。成牙本質細胞和礦化牙本質之間總有一層尚未礦化的牙本質,稱前期牙本質,一般厚約10~12um.發育完成的牙比正在發育的牙的前期牙本質薄。

  按牙本質形成的時期不同,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原發性牙本質(primary dentin)指牙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牙本質,其構成了牙本質的主體。最先形成的緊靠釉質和牙骨質的一層,其基質膠原纖維主要來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質細胞分泌的科爾夫(Korff)纖維,膠原纖維的排列與小管平行,鏡下呈現不同的外觀。在冠部者稱罩牙本質(mantle dentin);在根部者稱透明層(hyaline layer);在罩牙本質和透明層內側的牙本質稱髓周牙本質。

  繼發性牙本質(secondary dentin)指牙發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繼續不斷形成的牙本質。

  由于髓周牙本質的不斷增厚,髓腔縮小,形成的繼發性牙本質小管方向稍呈水平,與原發性牙本質之間有一明顯分界線。

  三、牙本質的反應性改變

  (一)修復性牙本質(reparative dentin)也稱為第三期牙本質(tertiary dentin)或反應性牙本質(reaction dentin)。當釉質表面遭受破壞時,使其牙本質暴露,成牙本質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有部分變性,牙髓深層未分化細胞可移向該處取代而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與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質細胞一起分泌牙本質基質,繼而礦化,形成修復性牙本質。修復性牙本質中小管數目減少,明顯彎曲。其僅沉積在受刺激牙本質小管相應的髓腔側,與繼發性牙本質之間有一條著色較深的線分隔。

  骨樣牙本質 (osteodentin) 修復性牙本質形成過程中,成牙本質細胞被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間質中,以后這些細胞變性,遺留一空隙,很像骨組織。

  (二)透明牙本質(transparent dentin)又稱硬化性牙本質(sclerotic dentin),牙本質受到較緩慢的刺激后,引起小管內成牙本質細胞突起發生變性,有礦物鹽沉著而封閉小管,可阻止外界的刺激傳入牙髓,同時,其管周的膠原纖維也可發生變性。由于其小管和周圍間質的折光率沒有明顯差異,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狀

  (三)死區(dead tract)因磨損、酸蝕或齲等較重的刺激,使小管內的成牙本質細胞突起逐漸變性、分解、小管內充滿空氣所致。在透射光顯微鏡下觀察時呈黑色。多見于狹窄的髓角,其近髓端可見修復性牙本質。

  四、牙本質的神經分布與感覺

  電鏡觀察在前期牙本質和靠近牙髓的礦化牙本質中的成牙本質細胞突周間隙中有神經纖維。國內學者曾提出不僅在前期牙本質、礦化牙本質間質和小管內有神經纖維分布,其神經末梢甚至可越過釉質牙本質界,目前有很爭議。

  牙本質無論對外界機械、溫度和化學等刺激都有明顯反應,特別是釉質牙本質界處和近髓處尤為敏感。這類反應所產生的唯一感覺就是"疼痛",而這類感覺難以有明確的定位。

  牙本質痛覺感受和傳遞機制,目前主要存在三種代表性的解釋:神經傳導學說、傳導學說、流體動力學說

  (一)神經傳導學說(direct innervation theory)基礎是刺激直接作用于牙本質小管內的神經末梢并傳導至中樞。然而,有人曾在暴露的牙本質表面應用蛋白凝固劑或局部麻醉劑封閉,并未能緩解疼痛。而且釉質牙本質界處的牙本質較深層的牙本質對這類刺激更為敏感也無法用該學說解釋。

  (二)傳導學說(trransduction theory)認為成牙本質細胞是一個受體,感覺從釉質牙本質界通過成牙本質細胞突起至細胞體部,細胞體與神經末梢緊密相連,得以傳導至中樞。該學說的依據是成牙本質細胞來自于胚胎時期的神經嵴細胞,具有神經傳導的潛在能力。有人還發現成牙本質細胞與近髓腔的神經有著縫隙連接。然而,也有認為成牙本質細胞突起往往只局限于牙本質小管的內1/2區域,因此,此學說的依據尚不充分。

  (三)流體動力學說(hydrodynamic theory)認為小管內有液體,對外界刺激有機械性反應。受冷刺激由內向外流,受熱刺激由外向內流,這種液體流動引起成牙本質細胞及其突起的舒張和收縮,從而影響其周圍的神經末梢。這不僅解釋了為何局部麻醉劑不能緩解疼痛,同時釉質牙本質界處牙本質小管分支多而使其對痛的敏感性增高也印證了這一學說。

  綜上所述,目前尚難用一種學說來完全闡明牙本質的感覺傳導,可能是幾種不同的機制在同時發揮作用。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