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實驗診斷
1.病原檢查 常用的方法有:
⑴穿刺檢查:
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鏡檢。此法最為常用,原蟲檢出率為80%~90%。淋巴結穿刺應選取表淺、腫大者,檢出率為46%~87%。也可做淋巴結活檢。脾穿刺檢出率較高,可達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養法:將上述穿刺物接種于NNN培養基,置22~25℃溫箱內。經一周,若培養物中查見活動活潑的前鞭毛體,則判為陽性結果。操作及培養過程應嚴格注意無菌。
3)動物接種法:穿刺物接種于易感動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個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鏡檢。
⑵皮膚活組織檢查:在皮膚結節處用消毒針頭刺破皮膚,取少許組織液,或用手術刀亂取少許組織作涂片,染色,鏡檢。
2.免疫診斷法
⑴檢測血清抗體: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試驗(IHA)、對流免疫電泳(CIE)、間接熒光試驗(IF)、直接凝集試驗等,陽性率高,假陽性率也較高。近年來,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獲得純抗原,降低了假陽性率。
⑵檢測血清循環抗原:單克隆抗體抗原斑點試驗(McAb-AST)用于診斷黑熱病,陽性率高,敏感性、特異性、重復性均較好,僅需微量血清即可,還可用于療效評價。
3.分子生物學方法 近年來,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及DNA探針技術檢測黑熱病取得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異性高,但操作較復雜,目前未能普遍推廣。
流行
杜氏利什曼原蟲病屬人獸共患疾病。除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外,也可在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本病分布很廣,亞、歐、非、拉美等洲均有本病流行。主要流行于中國、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在我國,黑熱病流行于長江以北的廣大農村中,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陜西、甘肅、新疆、寧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遼寧、內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個省市自治區。近年來主要在甘肅、四川、陜西、山西、新疆和內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發生,病人集中于隴南和川北。
根據傳染來源的不同,黑熱病在流行病學上可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別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亞細亞荒漠內的黑熱病為典型代表。我國由于幅員遼闊,黑熱病的流行范圍又廣,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三種不同類型的地區,因此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黑熱病在國內都能見到。它們在流行歷史,寄生蟲與宿主的關系以及免疫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在流行病學上也各有其特點,現歸納如下:
⑴人源型:多見于平原,分布在黃淮地區的蘇北、皖北、魯南、豫東以及冀南、鄂北、陜西關中和新疆南部的喀什等地,主要是人的疾病,可發生皮膚型黑熱病,犬類很少感染,病人為主要傳染源,常出現大的流行。患者以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壯年占多數,嬰兒極少感染,成人得病的比較多見。傳播媒介為空棲型中華白蛉和新疆的長管白蛉。
⑵犬源型:多見于西北、華北和東北的丘陵山區,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川北、陜北、冀東北、遼寧和北京市郊各縣,主要是犬的疾病,人的感染大都來自病犬(儲存宿主),病人散在,一般不會形成大的流行。患者多數是10歲以下的兒童。嬰兒發病較高;成人很少感染。傳播媒介為近野棲或野棲型中華白蛉。
⑶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內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區,亦稱荒漠型。主要是某些野生動物的疾病,在荒漠附近的居民點以及因開墾或從事其他活動而進入這些地區的人群中發生黑熱病。患者幾乎全是幼兒。來自外地的成人如獲感染,可發生淋巴結型黑熱病。傳播媒介為野棲蛉種,主要是吳氏白蛉,亞歷山大白蛉次之。
有些地區,還能見到由荒漠型發展到犬源型或從犬源型過渡到人源型的各種中間類型。在犬源型黑熱病流行的西北等山丘地區,很可能有自然疫源的同時存在,犬的感染可不斷地來自某些野生動物中的保蟲宿主。
防治
我國在黑熱病防治工作成績卓著,由于在廣大流行區采取查治病人,殺滅病犬和消滅白蛉的綜合措施,到1958~1960年先后達到了基本消滅的要求。患病人數由1951年的53萬人,至1990年降為360.但為了進一步鞏固現有的防治成果,盡快在全國范圍內達到控制及消滅黑熱病之目的,尚應積極開展黑熱病的防治工作。
治療病人 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銻納,療效可達97.4%。抗銻病人采用戊脘脒(pentamidine)、二脒替(stilbamidine)、羥瞇替(hydroxystilbamidine isothionate)。經多種藥物治療無效而脾高度腫大且有脾功能亢進者,可考慮脾切除。
控制病犬 對病犬進行捕殺。但對丘陵山區犬類的管理確有一定困難,需尋找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滅蛉、防蛉 在平原地區采用殺蟲劑室內和畜舍滯留噴灑殺滅中華白蛉。在山區、丘陵及荒漠地區對野棲型或偏野棲型白蛉,采取防蛉、驅蛉措施,以減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詳見白蛉一節)。
至于自然疫源型流行區的疫源地分布和保蟲宿主等問題仍有待查清,其防治對策也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