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六、我國寄生蟲病防治的今后任務
在全國基本完成了衛生部關于“七五”期間開展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決定的基礎上,1992年8月1日衛生部又頒布全國寄生蟲病防治“八五計劃”和2000年規劃的文件。文件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明確指出:“控制和消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是90年代突出預防保健和農村衛生兩個重點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要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總結和發揚建國以來的成功經驗,并根據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寄生蟲的危害程度,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治理、制定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戰略目標”。
關于2000年我國寄生蟲病防治的總目標是:“繼續控制瘧疾,實現基本消滅絲蟲病,鞏固和發展黑熱病的防治成果、降低鉤蟲病等土源性蠕蟲病及包蟲病、絳蟲病和囊蟲病、華支睪吸蟲病、肺吸蟲病、旋毛蟲病等的感染率和發病率。”該文件對上述寄生蟲病到1995年和2000年的防治目標均作出了具體規定,并提出,各地應根據具體情況,開展阿米巴病、賈第蟲病、弓形蟲病等的調查研究和防治。1992年12月召開了全國血防工作會議,會議上明確了今后血防工作要繼續貫徹“綜合治理、科學防治的方針,加強領導,將各項防治任務落到基層”。同時制訂了血防工作“八五規劃”,對流行地區逐年逐步地提出消滅標準,包括減少釘螺面積,減少急性、慢性和晚期病人的數字等。提出加快血防改革步伐,努力完成“八五規劃”規定的各項防治任務。
我國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的方針、路線、目標和措施均已明確,為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但要使防治措施更有成效,尚需加強科學研究,進一步貫徹科學防治的方針,以促進寄生蟲病防治的深入進行。目前寄生蟲病診斷和防治上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提高寄生蟲病血清學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鞏固防治工作的成果,避免已基本消滅的寄生蟲病的回升;瘧疾和絲蟲病防治后期的監測工作;晚期絲蟲病患者的治療;中間宿主和媒介節肢動物的消滅問題;以及從分子生物學水平探索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相互關系,及探討寄生蟲病診斷技術;寄生蟲疫苗制備等新課題,都需要加強科學研究來解決。
寄生蟲病的防治具有極強的科學性、社會性和群眾性,需要各級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配合,專業人員的認真負責,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長期反復地努力工作,才有可能實現從控制直至消滅寄生蟲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