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三)免疫類型
宿主感染寄生蟲后,產生獲得性免疫即特異性免疫應答,通常寄生蟲感染的獲得性免疫比較弱。由于宿主和寄生蟲的種類以及宿主與寄生蟲之間相互關系的不同,特異性免疫應答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型:
1.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immunity)宿主能消除體內寄生蟲,并對再感染產生完全的抵抗力。例如熱帶利什曼原蟲引起的東方癤,宿主獲得免疫力后,體內原蟲完全被清除,臨床癥狀消失,而且對再感染具有長期的、特異鐵抵抗力。這是寄生蟲感染中少見的一種免疫狀態。
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ty)這是寄生蟲感染中常見的一種免疫狀態。大多數寄生蟲感染可引起宿主對再感染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對宿主體內原有的寄生蟲不能完全被清除,維持在一個低水平,臨床表現為不完全免疫。一旦用藥物清除體內的殘余寄生蟲后,宿主已獲得的免疫力便逐漸消失。例如人體感染瘧原蟲后,體內瘧原蟲未被清除,維持低蟲血癥,但宿主對同種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稱為帶蟲免疫(premunition)。又如血吸蟲感染,活的成蟲可使宿主產生獲得性免疫力,這種免疫力對體內原有的成蟲不發生影響,可以存活下去,但對再感染時侵入的童蟲有一定的抵抗力,稱為伴隨免疫(concomitantimmunity)。非消除性免疫與寄生蟲的免疫逃避和免疫調節有關。
三、免疫逃避
寄生蟲與宿主長期相互適應過程中,有些寄生蟲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應,這種現象稱免疫逃避(immuneevasion)。寄生蟲能在有免疫力的宿主體內增殖,長期存活,有多種復雜的機制,包括寄生蟲表面抗原性的改變如抗原變異、抗原偽裝,也可通過多種破壞機制改變宿主的免疫應答等。但是,任何一種寄生蟲的存活機制均未能完全搞清楚。
1.抗原性的改變寄生蟲表面抗原性的改變是逃避免疫效應的基本機制。有些寄生蟲在宿主體內寄生蟲時,其表面抗原性發生變異,直接影響免疫識別,例如非洲錐蟲在宿主血液內能有順序地更換其表被糖蛋白,產生新的變異體,而宿主體內每次產生的抗體,對下一次出現的新變異體無作用,因此寄生蟲可以逃避特異性抗體的作用。這種抗原變異(antigenievariation)現象也見于惡性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表面。
抗原偽裝(antigenicdisguise)是寄生蟲體表結合有宿主的抗原,或者被宿主的抗原包被,妨礙了宿主免疫系統的識別。例如曼氏血吸蟲肺期童蟲表面結合有宿主的血型抗原(A、B和H)和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抗原。這類抗原來自宿主組織而不是由寄生蟲合成的,因此宿主抗體不能與這種童蟲結合,為逃避宿主的免疫攻擊創造了條件。
2.抑制或直接破壞宿主的免疫應答寄生在宿主體內的寄生蟲釋放出可溶性抗原,大量存在下可以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有利于寄生蟲存活下來。表現為:與抗體結合,形成抗原體復合物,抑制宿主的免疫應答。如曼氏血吸蟲感染者血清中存在循環抗原,可在宿主體內形成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實驗證明,這種復合物可能改變宿主免疫反應,如抑制嗜酸性粒細胞介導的對童蟲的殺傷,抑制淋巴細胞轉化等。也可表現為直接破壞特異的免疫效應分子,例如,枯氏錐蟲的錐鞭毛體的蛋白酶能分解附著于蟲體上的抗體,使蟲體上僅有Fab部分,而無Fc部分,因而不能激活補體以導致蟲體的溶解。
另外,有幾種寄生蟲感染中發現有免疫抑制因子。這種因子來自寄生蟲本身,或存在于宿血液中。例如感染枯氏錐蟲的小鼠血清中就有一種物質能在體內或體外經激活抑制細胞而抑制抗體反應。這種物質是分子量為200000的蛋白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寄生蟲感染中或在感染的某些階段,寄生蟲可引起宿主的全身性或局部免疫抑制。
四、寄生蟲性變態反應
宿主感染寄生蟲以后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一方面可以表現為對再感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也可發生對宿主有害的變態反應(allergy),又稱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reaction)。變態反應是處于免疫狀態的機體,當再次接觸相應抗原或變應原時出現的異常反應,常導致宿主組織損傷和免疫病變化。按Gell和Coombs關于變態反應的分類,寄生蟲感染的變態反應也可分為Ⅰ、Ⅱ、Ⅲ、Ⅳ四型,分別稱為速發型,細胞毒型、免疫復合物型,遲發型或細胞免疫型。
1.速發型(過敏反應型) 此型多見于蠕蟲感染。蠕蟲的變應原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Ige抗體,IgE有親細胞性,吸附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當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后,與IgE抗體結合,使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產生脫顆粒變化,從顆粒中釋放出許多活性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肝素、類胰蛋白酶等。各種介質隨血流散布全身,作用于皮膚、粘膜、呼吸道等效應器官,引起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多等,分別引起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支氣管哮喘等臨床癥狀。重者可因全身小血管擴張而引起過敏性休克。例如血吸蟲尾蚴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屬于局部過敏反應;包蟲囊壁破裂,囊液吸收入血而產生過敏性休克屬全身性過敏性反應。
2.細胞毒型 這型變態反應是抗體(IgM、IgG)直接作用于相應的細胞膜上的抗原,在補體、巨噬細胞作用下造成的損傷反應。細胞毒型的作用方式有:補體依賴性細胞毒作用;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等。在黑熱病、瘧疾患者,寄生蟲抗原吸附于紅血細胞表面,特異性抗體(IgG或IgM)與之結合,激活補體,導致紅細胞溶解,出現溶血,這是黑熱病或瘧疾貧血的原因之一。
3.免疫復合物這型變態反應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在組織中沉著引起的炎癥反應。當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壁或組織內沉著,激活補體,產生趨化因子,將中性粒細胞吸引至局部,中性粒細胞吞噬免疫復合物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壁及其周圍組織損傷。例如瘧疾和血吸蟲病患者常常出現腎小球腎炎,是由于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內沉著所引起的。
4.遲發型或細胞免疫型 此型變態反應是由T細胞介導引起的免疫損傷。致敏的T細胞再次接觸同時抗原時,出現分化、增殖、并釋放出多種淋巴因子,吸引、聚并形成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甚至引起組織壞死。已證明,血吸蟲蟲卵肉芽腫是T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
在寄生蟲感染中,有的寄生蟲病可同時存在幾型變態反應,甚為復雜多變,例如血吸蟲病可有速發型、免疫復合物型及遲發型變態反應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