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流行性斑疹傷寒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輔助檢查】

  (一)血尿常規 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范圍內,約1/4在1萬/mm3以上,少數低于5000/mm3.血小板數一般下降,嗜酸粒細胞顯著減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見,偶有紅、白細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學試驗 宜取雙份或三份血清標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復期),效價有4倍以上增長者具診斷價值。常用者有外斐試驗、補結試驗、立克次體凝集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等。外斐試驗雖特異性較差,但由于抗原易于獲得和保存,故仍廣泛應用;其原理為某些立克次體與變形桿菌OX19、OXK或OX2的抗原部分相同,故患者血清對有關變形桿菌株可產生凝集反應。流行性斑疹傷寒患者血清對OX19株的凝集效價一般超過1∶320,但常在第2周末或恢復期始達有意義的水平或高峰;繼而效價迅速下降,于3~6月內轉為陰性。非立克次體病如變形桿菌尿路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瘧疾、傷寒等也可出現陽性反應,其效價大多較低,且很少有動態改變。其他立克次體病患者對OX19株也可產生凝集反應,但除地方性斑疹傷寒,其凝集效價一般也較低。復發型斑疹傷寒雖也為普氏立克次體所引起,但外斐試驗往往呈陰性,或凝集效價<1∶160.

  補結杭體在病程第1周內即可達有意義的效價(1∶40),第1周陽性率為50%~70%,第2周可達90%以上,低效價可維持10~30年,故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以提純的普氏立克次體顆粒性抗原作補結試驗,不僅具組特異性,且有種特異性,故可用以區別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復發型斑疹傷寒患者的補結抗體出現也較早,大多在病后第8~10日達高峰,其組成以IgG為主,而流行性斑疹傷寒則主要是IgM.

  以可溶性抗原作立克次體凝集試驗,特異性高,操作簡便,微量法更可節省抗原。陽性反應的出現較外斐試驗為早,病程第5日即可有80%以上病例呈陽性;試管法>1∶40,微量法>1∶4為陽性反應。2~3周時陽性率幾達100%,效價于病程1月左右達高峰,繼迅速下降而于數月內消失,因而不適用于追溯性研究。本試驗具組特異性,可用以與其他組立克次體病如恙蟲病、各種斑點熱、Q熱等區別。地方性斑疹傷寒患者可出現效價較低的陽性反應。流行性斑疹傷寒現癥患者的凝集抗體屬于IgM,而復發型斑疹傷寒病人的凝集抗體則主要屬于IgG.

  間接血凝試驗的一些特點與微量凝集法相同,也只具組特異性。血凝抗體于病程第5~7日出現,迅速上升,高值維持2~10周,下降較補結抗體為快。一般以>1∶100的效價為陽性標準。

  其他血清免疫學試驗尚有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火箭免疫電泳、葡萄球菌蛋白A(SPA)玻片協同凝集法等。

  (三)病原體分離 不適用于一般實驗室。立克次體血癥通常出現于病后1周內,宜在抗菌藥物應用前采血接種于豚鼠腹腔或雞胚卵黃囊中;或采集病人身上體虱在實驗室內飼養觀察,待虱發病死亡后,作涂片染色檢查立克次體。豚鼠對普氏立克次體敏感,可用發病早期的患者血液3~5ml注入雄性豚鼠腹腔內,經7~10d后動物出現發熱反應,取鞘膜和腹膜作刮片檢查,或取腦、腎上腺、脾等組織作涂片,染色后鏡檢,可找到位于胞質內的大量立克次體。豚鼠陰囊反應呈陰性,或僅有輕度發紅而無明顯腫脹,可供與地方性斑疹傷寒鑒別時的參考。

  (四)分子生物學檢查 用DNA探針或PCR方法檢測普氏立克次體特異性DNA,具快速、特異、敏感等優點。

  (五)其他 有腦膜刺激征者,應作腦脊液檢查,外觀大多澄清,白細胞及蛋白稍增多,糖一般正常。心電圖可示心肌損害,如低電壓、T波及S-T段改變等,少數患者可有肝、腎功能的改變。

表11-18 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和復發型斑疹傷寒的區別

主要區別點 流行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 復發性斑疹傷寒
病原 普氏立克次體 莫氏立克次體 普氏立克次體
有無流行性斑疹傷寒往史 一般無
流行情況 流行性 地方性或散發性 散發性
流行季節 冬春 夏秋 不定
傳播媒介 體虱 鼠蚤
病情輕重 較重,神經癥狀明顯 較輕 較輕
熱程 12~18日 9~14日 7~11日
皮疹 多,遍及全身,瘀點樣 較稀,極少呈出血性 多數無疹
病死率(未受特效治療者) 較高 很低 很低
外斐試驗(OX19 強陽性,1∶320 ~1∶5210 1∶160 ~1∶640 陰性或低于1∶160
補結試驗(相應顆粒性抗原) 陽性,高峰在病程12~16日,抗體主要為IgM 陽性,抗體主要為IgM 陰性,高峰在病程8~10日,抗體主要為IgG
豚鼠陰囊反應(腹腔接種) 輕度陰囊發紅 陰囊明顯紅腫,睪丸也有腫大 輕度陰囊發紅

  【鑒別診斷】

  本病除與地方型斑疹傷寒、復發型斑疹傷寒等鑒別(表11-18)外,尚需與外寒、恙蟲病、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鉤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區別。傷寒的特殊并發癥、血糞培養等;恙蟲病的局部焦痂和淋巴結腫大、血清免疫學試驗等;麻疹的典型皮疹及粘膜斑等;流腦的腦脊液發現、皮疹涂片等;回歸熱的熱型、腓腸肌壓痛、周圍血涂片等;鉤體病的全身出血傾向、特殊后發癥、血清凝溶試驗等;流行性出血熱的球結膜出血、尿蛋白與發熱不成正比、血清免疫學試驗等,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均有助于鑒別。回歸熱和本病有可能發生于同一患者。在美國,本病尚需與落磯山斑點熱相鑒別,后者的皮疹為離心性分布,腹部皮疹很少,且皮疹最先出現在足踝和手腕部。[醫學教 育網 搜集整理]

  【預防】

  本病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流行,造成重大危害。目前流行性斑疹傷寒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監測項目之一,其預防關鍵在于防虱、滅虱和廣泛開展群眾衛生運動。

  (一)管理傳染源 患者應予滅虱處理,滅虱后可以解除隔離,但仍宜集中于專門病房或這病室。給病人沐浴、更衣,毛發部位需清洗多次,并噴入殺蟲劑如1%~3%馬拉硫磷等于衣服及毛發內。

  (二)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衛生宣教,鼓勵群眾勤沐浴、勤更衣。衣、被等可用干熱、濕熱、煮沸等物理來滅虱法,溫度需保持在85℃以上30分鐘;也可用環氧乙烷熏蒸法化學滅虱,熏蒸6~24h,適溫為20~30℃。

  (三)保護易感者 滅活疫苗有虱腸疫苗、雞胚或鴨胚疫苗和鼠肺疫苗3種,國內常用者為滅活鼠肺疫苗,適用于流行區居民、新進入疫區者、部隊指戰員、防疫醫護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等。第1年皮下注射3次,每次間隔5~10天;15歲以上第1次注射0.5ml,第2、3次各為1ml;14歲以下分別為0.3~0.4ml及0.6(第2次)及0.8ml(第3次)。以后每年加強注射1次,注射劑量與第3次相同。經過6次以上預防接種后即可有較持久的免疫力,對莫氏立克次體感染也有效。接種后反應輕微,僅局部有輕度紅腫。減毒E株活疫苗已在某些國家廣泛應用,皮下注射1次即可,免疫效果可維持5年之久。

  服用四環素或氯霉素也能收到暫時預防效果,但大多學者不主張采用,因發病后及早給藥即可獲得滿意療效。

  【預后】

  預后取決于年齡、患者一般情況、有無并發癥、治療早晚等。有嚴重毒血癥、支氣管肺炎、顯著中樞神經系癥狀等的預后不良。同時發生回歸熱者也增加預后的嚴重性。

  各次流行的嚴重情況常有明顯差異,兒童患者的病情一般較輕。未有特效治療前的病死率為5%~17%,50歲以上組可達40%~50%.采用四環素類、氯霉素等治療后預后大有改觀,病死率約為1.5%.預防接種后發病,其病程較短,病情也較輕。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