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第三章醫學心理學對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觀點―第一節國外有關學派的觀點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二、心理生理學派

  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時,除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動力方面,同時還有一個朝著生理學方向的、稱為心理生理學派。這是心身醫學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研究心身疾病的兩個發展方向。著名的生理學家坎農(W.B.Can-non)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提出的情緒心理學說,指出強烈的情緒變化(恐懼、發怒等)會使動物產生“戰斗或逃避”的反應,通過植物性神經系統影響下丘腦激素的分泌,導致心血管系統活動的改變。如果不良情緒長期反復地出現,就會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和病理改變。

  三十年代加拿生理學家塞里(Han Selye)提出了應激適應機制學說。應激(stress)是個體對有害因素的抵御引起的一種非特異性反應,表現為一般適應綜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一般適應綜合征分為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個階段。警戒期動員個體內部作好應付外界緊張刺激的準備;抵抗期個體內部防御力量已經抗衡緊張刺激,使生理和心理恢復平衡;衰竭期是指在多種緊張刺激或一種持久反復的緊張刺激下個體的抗衡力量達到衰竭的地步,個體失去了應變能力,出現了焦慮、頭痛、血壓升高等一系列癥狀而最后導致有關心身疾病的產生。

  與此同時,蘇聯巴甫洛夫學派提出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指出軀體各器官都受腦皮層的調節,特別是貝柯夫的皮層內臟相關的研究,表明高級神經活動功能異常時,會向內臟發出病理性沖動,而使內臟機能失調。

  心理生理學派近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國的沃爾夫(H.G.Wolff),他經過三十多年的實驗室以及臨床觀察和研究,例如,通過胃痿觀察情緒因素對胃的運動、張力、粘膜血管舒縮和分泌的影響,發現在情緒愉快時,粘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憤怒、仇恨時,粘膜充血,分泌和運動增加和增強;而在憂郁、自責時,粘膜蒼白,分泌減少,運動也受到抑制。這些生理變化如持續下去就會發生病理變化,導致心身疾病時的結構性改變。他支持塞里的應激適應機制的理論。由于在他的實驗設計中研究對象是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心理刺激可以定量,所造成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可以測量,實驗結果可以比較和重復,即可用數量來表示研究的變量,因此他所開創的這一心理生理的研究方法,在五十年代以后成為研究心身疾病的主要方向。

  沃爾夫學派還認為:情緒影響軀體器官的生理活動程度還要取決于遺傳素質(易感性素質)和個性特征。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價是機體生理機能的主動調節者,是導致疾病或促進健康的關鍵因素:如果察覺外界刺激具有威脅性,就會產生焦慮、恐懼或憤怒的情緒;如果認為它是良好的信息,就會產生愉快、喜悅或興奮的情緒。這種消極的或積極的情緒的產生,因各人個性差異和對外界刺激的主觀評價而又有很的不同。在森林里與在動物園里看到老虎所產生的心理、生理反應是迥然不同的。親人亡故往往產生悲傷情緒,但也有人對久病不愈、長期侍候、經濟負擔過重或感情不融洽的親人的死亡,卻產生如釋重負,松一口氣的情緒,而不成為精神創傷。后來沃爾夫等人還進一步研究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三、行為學派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是意識(包括心理過程)還是行為?從洛克、貝特萊到馮特、鐵欽納都認為主要是研究意識。但也有人認為象意識、心理這種主觀的體驗,只能自己內省而不能為他人觀察,很難予以客觀定量。而研究行為,從行為的表現上看意識或心理過程,所獲得的資料較為可靠。德國的雅克。洛布的動物行為研究,桑戴克的動物智慧研究,俄國謝切諾夫、別赫切列夫和巴甫洛夫的反射學說的研究都可作為代表。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J.B.Watson)則根本否認意識而只研究行為,因為行為是可以測量記錄的。他在1913年發表的《行為主義者眼光中的心理學》一文中創立了“行為主義”理論。華生受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啟發,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因而只能應用客觀觀察法以外觀察,目標是預見并控制人的行為。華生所謂心理學的客觀方法,就是只研究刺激(S)與反應(R),因為這是容易觀察到的。至于主觀體驗、意識、甚至腦的活動都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只有行為的研究才是心理學。這樣華生的行為主義就成為刺激與反應的心理學,不承認意識,當然也否定感覺、知覺和思想。只承認人有言語能力,而言語不過是簡便可替代的軀體性動作而已。華生把感覺當作辨別來處理,而巴甫洛夫借助條件反射恰恰能把任何感覺當作辨別來測量,辨別不過是觀察感覺事實的操作。起先,華生完全排除內省的方法,后來承認言語報告作為可觀察的一種行為。在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行為主義在美國盛行一時。

  行為學派對醫學心理學的早期形成過程有過重影響。巴甫洛夫利用經過條件反射訓練的動物分辨圓形與橢圓形圖形,當圓形燈亮時,給予強化,使唾液量分泌,當橢圓形燈亮時,不予強化,而使唾液分泌停止。當動物建立了這兩種反應后,就進入愈來愈精細的辨別,即使兩者半徑的比例愈來愈接近,橢圓形逐漸變成圓形。當橢圓半徑相當9:8時,動物不僅不能分辨圓形與橢圓形,而且以前形式的分化條件反應也喪失了,同時發生劇烈的長時間的運動性興奮,在實驗臺上掙扎,撕掉身上的器具,咬嚼膠皮管,吠叫哀鳴,見人見物呈恐怖狀,行為一反過去常態,稱之為“實驗性神經癥”。后來巴甫洛夫發現:不同神類型的狗對完全相同的困難作業而導致“神經破裂”時,會產生相反的行為反應:一條狗偏向抑制,一條狗偏向興奮。也就是存在兩種類型的實驗性神經癥。

  華生受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和桑戴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的啟發,也作過不少實驗。例如一幼兒,每當他伸手玩弄他所喜愛的白鼠時,實驗者就在他背后猛擊鐵棍,發出強噪音,使之驚嚇。這樣結合數次后,每當白鼠一出現,幼兒就會驚嚇哭鬧,之后甚至一接近白色有毛的動物也就得恐懼。這使華生認為:人的一些病態體征是學習得來的。

  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學派最有貢獻的斯金納(B.F.Skinner)設計了一個動物實驗裝置稱斯金納箱。箱內有一條輸送食物的杠桿,當一只餓鼠在箱內自由探索時,偶而按壓杠桿后就能得到食物。根據壓桿次數的記錄得知老鼠吃的行為和學會壓桿操作來得到食物的速度。斯金納發現了與巴甫洛夫不同的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只對一個已知的特定刺激作出反應,稱應答反應;而斯金納所發現的是在沒有看到外界刺激的情境下的反應,稱操作反應。動物通過自己的操作行為反應,形成了操作性的條件反射或稱操作性條件作用(Operative conditioning)。斯金納觀察了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共同變化,創立了R=f(S)的函數關系。他把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稱為反射。但其間卻沒有生理的連續性,只能把它看作是兩者之間的相關。斯金納認為一些精神疾病和病態行為都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獲得的。

  醫學心理學在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中,上述三個學派曾起到重影響。此外,也有人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社會變量對人的健康的影響,但沒有像上述三個學派那樣形成一個體系。同時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文化因素在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上愈來愈顯示它的重要作用,任何一個學派的理論思想都不能不考慮社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例如新弗洛伊德學派或現代弗洛伊德學派都強調了社會文化因素的致病作用。但他們只是拋棄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本能和人格發展的概念,強調了文化教養、家庭生活等因素對人格形成的影響,強調了自我的重要性和獨立性,重視個人的早期經驗,并用實驗和觀察的方法直接研究兒童的發展過程。心理生理學派也考慮了社會環境因素對軀體疾病的影響。他們通過對心身疾病的深入研究,愈來愈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和生理的相互作用。1967年華盛頓學醫學院的T.H.Holmes和R.H.Rahe將社會中的種種生活事件可能對人體產生應激反應的變化程度劃分等級,用生活變化單位(life chan-ge units,LCUs)的分值多少來標志個體重新適應環境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制定了“社會重新適應評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如果一個人在一年內遭受生活變化的分數愈高,則來年保持健康的可能性就愈小,患病的可能性就愈。行為主義學派也更多注意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腦或心理的作用,變S-R公式為S-O-R公式。

  總之,隨著生物科學、電子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概念的引入,更豐富了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愈來愈多的學者從社會和生物兩個方面綜合,通過人的認識和主動調節來考慮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問題。目前西方還沒有一個為眾人都接受的學派。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