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專欄11-1 收集個案史的晤談提綱(以咨詢為例)。
1.一般資料 姓名、性別、職業、收入(個人的或家庭的)、婚姻、住址、出生地點和日期、文化程度;
2.尋找幫助的理由;
3.近期情境 包住所、主要環境、每日活動、近幾個月來生活改變的次數和性質;
4.家庭情況 包括對父母、同胞以及其他有意義的人員的描述;
5.早期回憶 能記憶清楚的最早發生的事件及其背景;
6.出生和發展 開始走路和說話的年齡,與其他兒童相比較有何問題及其原因;
7.健康情況 童年和以后的疾病和外傷,現在的情況 、常用藥物、吸煙或飲酒,自己的身體與他人比較覺得如何,飲食和鍛煉的習慣等;
8.教育和訓練 特別喜愛的科目和成績、課外活動、感到困難和引以自豪的項目;
9.工作記錄 改換職業的原因、對工作的態度;
10.消遣、興趣和娛樂 包括自愿的義務工作,閱讀物等;
11.性發展 最早的認識、婚后性生活有無困難、何種困難;
12.婚姻和家庭 主要事件,帶來了什么結果,現在家庭與原來的比較;
13.社會支持、溝通網絡以及社會興趣 常與之談心的人、可給自己各種幫助的人、互相交往的頻度的深度、為他人作貢獻的愿望、對社會的興趣;
14.自我描述長處、弱點、想象的能力、創造性、價值觀和理想等;
15.生活的選擇和轉折點,對一些重要抉擇和改變的描述;
16.個人目標和對未看法,希望未來5年、10年以后要發生的是什么?為什么希望發生這些事及其實現的可能性;
17.其它補充材料。
有些事實需要家屬以及其它有關人員證實,而不能偏信一方。在收集兒童的個案史時難度更,需要更加耐心和補充更多的材料。
為了使晤談有效,通常參照已備的標準提綱進行。
(四)精神狀況檢查時的晤談
一個好的精神狀況檢查,應該包括觀察、晤談和心理測驗的材料。其內容如下:
1.儀表和行為 對病人一眼看去的感覺、整潔度、衣著與身份相稱否?與時令適宜否?身體有無殘疾、交談時的動作、有何奇異行為;有無重復的神經質動作、姿勢如何?是否避免目光接觸?動作是否遲緩或無休止?
2.言語和溝通過程 言語流暢否?是很快節制,或只聽?有無口吃?有無俚語(或行話),什么內容?言語過多或過少?有無觀念飄忽、聯想松弛、在某一內容發生阻斷?連貫否、中肯否?有無句法或用詞不當?能否運用非言語的溝通方式如微笑、皺眉、手勢、姿勢等來表達感情?有無談話內容與所用聲調不一致的情況?與人溝通的興趣如何?
3.思想內容 自發談論的主題是什么?有無反復的主訴,持續的主題或問題?有無妄想、幻覺、恐怖、強迫觀念或行為的證據、有無觀念分散;
4.感覺和認識功能 感覺(聽、視、觸等)有無損害?能否集中注意于當前的任務?對時間、空間的定向力如何?他的瞬時記憶、近記憶和遠記憶如何(如告以一詞或一句,10分鐘后看他能否回憶?能否回憶昨天做的事、以往的重事件,如結婚年月,等等)?他掌握的語詞和概念與他的職業和教育背景是否相稱?能不能做簡單的心算、閱讀和書寫?
5.情緒 在面談時一般心境如何(憂愁、欣快、淡漠、發怒、激動、不穩、焦急)?對檢查的反應是平淡的、冷淡的還是友好的?是否在談到某人時有情緒反應?對他自己的心境或情感是怎樣描述的?自我報告與觀察的表情是否一致?
6.洞悉和判斷 知不知道來醫院的原因?他的認識與實際是否相符?對其行為和情感是否有所認識?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無了解?如果有,是否符合實際?他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如何?――是沖動的、獨立的、回答性的,還是嘗試錯誤法?對忠告和幫助是否用得合適?對改善他的情境關心到何種程度?
三、晤談技術
晤談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臨床家與來訪者(或病人)之間的思想感情。溝通技術包括言語的和非言語的,如表情、手熱和姿勢等。
(一)言語溝通――聽和談
聽和談在晤談中非常重要。聽和談都有溝通作用,而聽比談更重要。
言語“能有力地控制人們的思想和動作,能使你做未曾想到要做的事,可改變你的觀點和信念,可欺騙你,可使你快樂和憂愁,能將新的觀點置于你的頭腦,能使你想得到你沒有的東西,也可以用它來控制你自己,所以它是一個廣泛使用的很有用的工具”(G.A.Miller,1973)。
聽的技術,因目的不同而不同。如聽來訪者或病人的主訴、聽他們在交談時的反應、聽對測驗問題的回答等。雖然所運用的技術有所差別(這將在有關章節中涉及到),但其共同之處都是側重于以臨床評估為目的。聽來訪者談話,既要讓他自由陣述,又要有中心內容,不能漫無目的。既要細心,但又不是消極地聽,而要積極地聯系、綜合,并有分析;既要抓信談話要點,又要不疏漏有意義的細節;既要分析判斷,又不能塞進自己的觀點。
不管是何種目的談話,接淡者所說的總是要少于來訪者的,臨床家雖然操縱著整個晤談過程,但部分時間是在聽,只在個別時間作一點提示或鼓勵。
(二)非言語的溝通――表情和姿勢
1.面部和眼睛表情在交談中的作用例如微笑通常表示同意義談者的意見,對談話內容感興趣,但有時也用微笑來表示反對或不同意。觀察接觸者的眼睛,特別是瞳孔很重要。視線的接觸是相互交往的開始。視線接觸頻繁表示彼此雙方都被吸引到話題中來了。其凝視著你,表示在接受你的談話,他的眼睛一溜,表示他想講話了。注視的時間,一般為1~7秒。但聽對方講話時比自己講話時注視對方的時間長些。如果瞳孔變起來,表明他對談話內容感興趣或興奮起來。
2.姿勢、身體運動和坐的位置來訪者可有如下行為:理頭發、摸嘴巴、撥弄戒指、扯扯衣服、兩腿交叉、搖腳、敲手指、聳肩等。身體運動有點頭、使眼色、伸舌等,有的無意義,有的有意義。例如身體前傾,通常表示在注意或接近接談者;后傾或側身表示消極或撤離話題;挺胸、抬頭、伸肩表示傲慢;身體前傾、垂頭、垂肩、縮胸表示沮喪。在松弛時身體姿勢對稱。雙眼視線取高位比取低位的要松弛些。呈中等程度松弛的情況表示對接談有好感,趨向他;呈極度松弛時表示對接觸者不太感興趣。
兩人談話時的相間隔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不同意義。多數情況下有如下的關系;一男一女坐的距離近,兩個男性談話距離遠,兩個女性談話居中。兒童談話距離較近,成人較遠,少年居中。在臨床交談中,與有暴力行為的病人交談時的間距遠。與暴力犯人更遠。
總之,從交談活中得到的信息,不只是憑言語內容,還要靠非言語的表情。有人(Mehrabion,1972)研究交談中信息的來源,面部表情占55%,談話音調占38%,談話內容只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