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三級《心理測量學》應試輔導

發布時間:2010-01-20 共1頁

第五章 心理測量學知識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測驗的常模
第三節       測驗的信度
第四節       測驗的效度
第五節       項目分析
第六節       測驗編制的一般程序
第七節       心理測驗的使用

第一節       概    述
第一單元    測量與測量量表
        一、什么是測量
        測量就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對事物加以確定。
        該定義包括三個元素:
    1、事物:指的是我們要測量的事物的屬性或特征。
    2、數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屬性的量。
    3、法則:代表的是測量所依據的規則和方法。
        二、測量要素
        兩個要素:參照點、單位。
        (一)參照點
    絕對參照點    相對參照點
    (二)單位
    好的單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有確定的意義,二是有相同的價值
三、測量量表
        量表是一個定有單位和參照點的連續體。
        斯蒂文斯(S.Stevens)劃分的四種水平:
        (一)命名量表――最低水平
    (二)順序量表――次低水平
    (三)等距量表――較高水平
    (四)等比量表――最高水平

第二單元    心理測驗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測驗的定義
        所謂心理測驗,就是依據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過觀察人的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作出推論和數量化分析的一種科學手段。
心理測驗的基本要素:
        1、測量的對象是人的行為
        2、選取的是行為樣本
        3、測量要標準化
        4、測量要有常模
        二、心理測驗的性質
        (一)間接性
        (二)相對性
        (三)客觀性

第三單元    心理測驗的分類
一、按測驗功能分類
        智力測驗  特殊能力測驗  人格測驗
二、按測驗的材料分類
        文字測驗  操作測驗
三、按測驗材料的嚴謹程度分類
        客觀測驗  投射測驗
四、按測驗的方式分類
        個別測驗  團體測驗
五、按測驗的要求分類
        最高行為測驗  典型行為測驗

第四單元    糾正錯誤的測驗觀
一、錯誤的測驗觀
(一)測驗萬能論
(二)測驗無用論
二、正確的測驗觀
(一)心理測驗是重要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之一,是決策的輔助工具(例如,升學指導測驗)
(二)心理測驗作為研究方法和測量工具尚不完善

第五單元    心理測驗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較多地使用以下三類測驗:
一、智力測驗
二、人格測驗
三、心理評定量表

第六單元    心理測驗的發展史
一、科學心理測驗的產生與發展
三個重要人物:
高爾登(F.Galton)
卡特爾(J.M.Cattell)
比內(A.Binet)  
20世紀心理測驗的主要發展:
1、操作測驗的發展
2、團體智力測驗的發展
3、能力傾向測驗的發展
4、人格測驗的發展  
        二、現代心理測驗在我國的發展
        源于1914年前后。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兩次修訂比內-西蒙量表。
        1979年后,協作修訂國外智力和人格測驗工具。
        近年來致力于編制適合我國文化背景的測驗工具。  
第二節    測驗的常模
第一單元    常模團體
        一、常模團體的性質
        常模團體是由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人所組成的一個群體,或者是該群體的一個樣本。它用一個標準的、規范的分數表示出來,以提供比較的基礎。
        對測驗編制者而言,常模的選擇主要是基于對測驗將要施測的總體的認識,常模團體必須能夠代表該總體。這種工作包括:確定一般總體、確定目標總體、確定樣本。
        對測驗的使用者來說,要考慮的問題是,現有的常模團體哪一個最合適。標準化測驗中,通常提供許多原始分數與各種常模團體的比較轉換表,被試者的分數必須與合適的常模比較。
二、常模團體的條件
(一)群體的構成必須明確界定
(二)常模團體必須是所測群體的代表性樣本
(三)樣本的大小要適當
(四)標準化樣組是一定時空的產物
三、取樣的方法
 簡單隨機抽樣
?C (一)簡單隨機抽樣在簡單隨機抽樣中,每個人或抽樣單位都有相同的機會作為常模中的一部分。

 系統抽樣
?C (二)系統抽樣有時在總體數目為N的情況下,若要選擇K分之一的被試作為樣本,則可以在抽樣范圍內選擇每個第K個人來構成樣本。

 分組抽樣
?C (三)分組抽樣有時總體數目較大,無法進行編號,而且群體又有多樣性,這時可以先將群體進行分組,再在組內進行隨機取樣。

分層抽樣
       (四)分層抽樣:它是先將目標總體按某種變量(如年齡)分成若干層次,再從各層次中隨機抽取若干被試,最后把各層的被試組合成常模樣本。包括分層比例抽樣和分層非比例抽樣

第二單元    常模的類型
一、發展常模
(一)發展順序量表(一)發展順序量表
?C 它告訴人們多大的兒童具備什么能力或行為就表明其發育正常,相應能力或行為早于某年齡出現,說明發育超前,否則即為發育滯后。

(二)智力年齡
?C 基礎年齡與在較高年齡水平的題目上獲得的附加月份之和。
?C 將標準化樣本中每個年齡組的平均原始分數作為年齡常模。通過將原始分數與年齡常模對比,便可求得每個人的智齡。
(三)年級當量
二、百分位常模
 百分等級
?C 指在常模樣本中低于這個分數的人數百分比。
 百分點
?C 百分點也稱百分位數,與百分等級的計算方法正好相反。百分等級是計算低于某測驗分數的人數百分比,而百分點則是計算處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對應的測驗分數是多少。
 四分位數和十分位數
?C 百分位數是將量表分成100份,而四分位數是將量表分成四等份,相當于百分等級的25%、50%和75%對應的三個百分分成的四段。十分位數也可以依此類推出,1%~10%為第一段,91%~100%為第十段。
 標準分數是將原始分數與平均數的距離以標準差為單位表示出來的量表。因為它的基本單位是標準差,所以叫標準分數。
 1.線性轉換的標準分數

 


 Z=A+BZ
               T分數:平均數為50,標準差為10
 標準九分:以5為平均數,以2為標準差
 標準十分:平均數為5.5,標準差為1.5;
 標準二十分:平均數為10,標準差為3。
           
 2.非線性轉換的標準分數
?C 對每個原始分數值計算累積百分比;
?C 在常態曲線面積表中,求出對于該百分比的標準(z’)分數。

三、標準分常模
四、智商及其意義
 比率智商

 離差智商


 必須指出,從不同測驗獲得的離差智商只有當標準差相同或接近時才可以比較,標準差不同,其分數的意義便不同

注意:
 發展常模換算及解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C 只適合于所測特質隨年齡發生變化的情況,對成人不適用;
?C 只適用于在典型環境下成長的兒童;
?C 一年的差異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含義。
 百分位常模換算及解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C 屬于順序量表,缺少相等單位;
?C 靠近中央的原始分數差異擴大,而兩極端的差異縮減;
?C 不能比較和說明不同被試間分數差異的數量。
 標準分常模換算及解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C 計算非線性轉換的標準分數時,特質的分數實際上應該是常態分布;
?C 標準差不同,其分數的意義不同。

第三單元    常模分數的表示方法
 轉換表表示法
?C 一個轉換表顯示出一個特定的標準化樣組的原始分數與其相對應的等值分數――百分位、標準分數、T分數或者其它任何分數。因此測驗的使用者利用轉換表可將原始分數轉換為與其對應的導出分數,從而對測驗的分數作出有意義的解釋。
 剖面圖表示法
?C 剖面圖是將測驗分數的轉換關系用圖形表示出來。從剖面圖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被試在各個分測驗上的表現及其相對的位置。
?C 
?C 第三節    測驗的信度
 第一單元  信度的概念
 第二單元  信度評估的方法
 第三單元  信度與測驗分數的解釋
 第四單元  影響信度的因素

信度的概念
一、信度的定義
        信度是指同一被試者在不同時間內用同一測驗(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測驗)重復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程度。
        在測量理論中,信度被定義為:一組測量分數的真分數方差與總方差(實得分數的方差)的比率。
二、信度的指標
(一)信度系數與信度指數
        信度指數是真分數標準差與實得分數標準差的比值。
        信度指數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數。
(二)測量標準誤
        測量誤差分布的標準差,即為測量的標準誤。
第二單元    信度評估的方法
一、重測信度
二、復本信度
三、內部一致性信度
四、評分者信度

信度的類型與估計方法

 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C 又稱穩定性系數。它的計算方法是采用重測法,即使用同一測驗,在同樣條件下對同一組被試者前后施測兩次測驗,求兩次得分間的相關系數。
?C 最適宜的時距隨測驗的目的、性質和被試特點而異,一般是兩周到四周較宜,間隔時間最長不超過六個月。
 內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C 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 
 是在測驗實施后將測驗按奇、偶數分為等值的兩半,并分別計算每位被試在兩半測驗上的得分,求出這兩半分數的相關系數。
 分半法經常會低估信度,必須修正,借以估計整個測驗的信度。

?C 同質性信度(homogeneity reliability)
 同質性主要代表測驗內部所有題目間的一致性。當各個測題的得分有較高的正相關時,不論題目的內容和形式如何,則測驗為同質的。相反,即使所有題目看起來好象測量同一特質,但相關很低或為負相關時,則測驗為異質的。
?C 評分者信度(scorer reliability)
?C  隨機抽取若干份測驗卷,由兩位評分者按評分標準分別給分,然后再根據每份測驗卷的兩個分數計算相關,即得評分者信度。
?C 一般要求在成對的受過訓練的評分者之間平均一致性達0.90以上,才認為評分是客觀的。
?C 當多個評分者評定多個對象,并以等級法記分時,可采用肯德爾和諧系數作為評分者信度的估計。

第三單元    信度與測驗分數的解釋
一、解釋真實分數與實得分數的相關
二、確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
三、解釋個人分數的意義
四、比較不同測驗分數的差異

信度與測驗分數的解釋
 解釋真實分數與實得分數的相關
?C 信度系數可以解釋為總的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實分數的方差決定的,也就是測驗的總變異中真分數造成的變異占百分之幾。
 確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
?C 當rxx<0.70時,測驗不能用于對個人作出評價或預測,而且不能作團體比較;當0.70≤rxx<0.85時,可用于團體比較;當rxx≥0.85時,才能用來鑒別或預測個人成績或作為。

 解釋個人分數的意義
?C 其一是估計真實分數的范圍;其二是了解實得分數再測時可能的變化情形。這就是測量標準誤的應用。
 比較不同測驗分數的差異
?C 這種比較包括兩個人不同分數的差別和同一被試在兩個測驗上的差別。這就是差異分數的標準誤問題。
第四單元    影響信度的因素
一、樣本特征
(一)樣本團體異質性的影響
(二)樣本團體平均能力水平的影響
二、測驗長度
(一)測驗越長測題取樣或內容取樣越有代表性。
(二)測驗越長被試的猜測因素影響就越小。
三、測驗難度
        難度與信度不存在簡單的對應關系。如果因為難度過大或過小,造成分數范圍縮小,可使信度降低。       
四、時間間隔
        再測法求信度,間隔時間越短信度系數越大;間隔時間越久,信度系數越低。
注意:
 斯皮爾曼-布朗公式為校正分半信度的經驗公式,它的假設是兩半測驗分數的變異數相等。當假設不成立時,可用下列兩種公式之一,直接求得測驗的信度系數。
      弗朗那根(Flanagan)公式:    盧倫(Kulon)公式:


 對于一些復雜的、異質的心理學變量,采用單一的同質性測驗是不行的,因而常常采用若干相對異質的分測驗,使每個分測驗內容具有同質性。
第四節    測驗的效度
 第一單元  效度的概念
一、效度的定義
    在心理測驗中,效度是指所測量的與所要測量的心理特點之間的符合程度,或者簡單地說是指一個心理測驗的準確性。
    在測驗理論中,效度被定義為在一組測量中,與測量目標有關的真實方差(或稱有效方差)與總方差的比率。
二、效度的性質
(一)效度具有相對性
   任何測驗的效度都是針對一定的目標而言。
(二)效度具有連續性
        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沒有“全有”或“全無”的區別。
    測驗效度是測驗結果的有效性程度。
一、內容效度
(一)什么是內容效度
    指的是測驗題目對有關內容或行為取樣的適用性,從而確定測驗是否是所欲測量的行為領域的代表性取樣。
    這種測驗的效度主要與測驗內容有關,故而得名。
(二)內容效度的評估方法
1、專家判斷法
?C 定義好測驗內容的總體范圍;
?C 編制雙向細目表,確定內容的具體細節各自所占的比例;
?C 由每位評判者在評定量表上作出判斷。
2、統計分析法
?C 計算兩個評分者之間評定的一致性(評分者信度)
?C 兩個測驗復本上得分之相關(復本信度)
?C 再測法也可用于內容效度的評估(測驗-學習-再測驗)
3、經驗推測法
?C 這種效度是通過實踐來檢驗效度
(三)內容效度的特性
       內容效度與所有效度一樣,并非普遍適用。只有編制者與使用者定義的內容范圍相同,編制者報告的內容效度對使用者才有意義。
    內容效度也有時間上的特定性。
    內容效度與表面效度不同。
二、構想效度
(一)什么是構想效度
    是指測驗能夠測量到理論上的構思或特質的程度,即測驗的結果是否能證實或解釋某一理論的假設、術語或構思,解釋的程度如何。
    要回答的問題是:該測驗欲測量什么心理構想?對該構想測得有多好?測驗分數中有多少比例的變異數是來自測驗所欲測之構想?
(二)構想效度的評估方法
    1、對測驗本身的分析
 測驗的內容效度
 測驗的內部一致性指標
 分析被試者對題目的反應特點
2、測驗間的相互比較
 相容效度是構思效度的一個證據
 區分效度是構思效度的又一個證據
 因素分析法也是建立構思效度的常用方法
3、效標效度的研究證明
   ●根據效標分成相對照的兩組,比較測驗成績
   ●觀察分析測驗高分組與低分組的心理特質
4、實驗法和觀察法證實
三、效標效度
(一)什么是效標效度
    亦稱實證效度,反映的是測驗預測個體在某種情境下行為表現的有效程度。
    分為同時效度和預測效度。
    一個好的效標必須具備4個條件。
1. 效標本身必須有效;
2. 效標必須具有較高的信度,不隨時間等因素而變化;
3. 效標可以客觀地加以測量,可用數據或等級來表示;
4. 效標測量的方法簡單,省時省力,經濟實用。
(二)效標效度的評估方法
1、相關法:
   相關法是評估效標效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求測驗分數與效標資料間的相關,這一相關系數稱為效度系數。
2、區分法 :
    分析高分組與低分組分布的重疊量,或者計算每一組內得分超過(或低于)另一組平均數的人數百分比,或者計算兩組分布的共同區的百分比。重疊量越大,說明兩組分數差異越小,即測驗的效度越差。
3、命中率法:
    命中率法是當測驗用來做取舍的依據時,用其正確決定的比例作為效度指標的一種方法。

 第二單元  效度評估的方法
 
 第三單元  效度的功能
 一、預測誤差
     效度系數的實際意義常常以決定性系數來表示,意旨相關系數的平方,其表達式是rxy2,它表示能夠正確預測或解釋效標的測驗分數的方差占總方差的比例。
     另一種表達方法是估計的標準誤,簡寫為Sest,它是指所有具有某一測驗分數的被試其效標分數(Y)分布的標準差,也即真正效標分數落在某一范圍內有多大可能性。
 二、預測效標分數
     在測驗工作中,人們感興趣的是從測驗分數預測效標成績,因此最常用的是Y對X的回歸方程。
 三、預測效率指數
 
 第四單元  影響效度的因素
一、測驗本身的因素
  為了提高效度,要做到:
1. 測驗材料必須對整個內容具有代表性;
2. 測題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容易引起誤差的題型(如是非題);
3. 測題難度要適中,具有較高的區分度;
4. 測驗長度要恰當,即要有一定的測題量;
5. 測題的排列按先易后難順序。
二、測驗實施中的干擾因素
(一)主試的影響因素
    主試不符合標準化要求的任何做法
(二)被試的影響因素
    興趣、動機、情緒、態度和健康狀況等。
三、樣本團體的性質
(一)樣本團體的異質性
異質性越高,分數分布范圍大,測驗效度越高。
1、如果只以選拔出來的被試為樣本團體參加研究,會降低測驗的效度。
2、選拔標準太高,樣本團體的同質性增加,會降低測驗的效度。
三、樣本團體的性質
(二)干涉變量
    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智力、動機、興趣、職業等。
    美國心理學家吉塞利(E.E.Ghiselli)尋找干涉變量的方法:
    1、用回歸方程求每個人的預測效標分數,與實際效標分數相比較;
    2、根據樣本團體的組成,設立對照組,分別計算效度。
    3、根據顯而易見的干涉變量將其分為預測性高和預測性低的兩個亞團體。
三、效標的性質
    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智力、動機、興趣、職業等。
    效標與測驗分數之間是否呈線性關系是很重要的因素。皮爾遜積差相關系數的前提是假設兩個變量的關系是線性的分布。
    效標測量本身的可靠性如何亦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C 效度高必然信度高,而信度高并不一定保證效度高,說明信度高只是效度高的必要條件,并不是效度高的充分條件。
 效度是受信度制約的
?C 信度系數與效度系數之間有這樣一種關系:信度系數的平方根是效度系數的最高限度。用公式表示如下:
  
?C 信度系數的平方根又稱信度指數,也就是說,效度系數的最高限度是信度指數。
第五節   項目分析
第一單元    項目的難度
     一、難度的定義
 二、計算方法
(一)二分法記分的項目
(二)非二分記分的項目

 三、難度水平的確定
(一)項目的難度
  P值越接近于0.50,區分力越好。
  (二)測驗的難度
第二單元    項目的區分度
 一、區分度的定義
項目區分度也叫鑒別力。取值范圍在 ?C1至+1之間。
 二、計算方法
(一)鑒別指數
  D = PH - PL
(二)相關法
點二列相關    二列相關    相關法:
     三、區分度與難度的關系
注意:
 當測驗用于選拔或診斷時,應較多地選擇難度值接近錄取率的項目。如選拔提高難度,診斷應降低難度。
 對于選擇題來說,P值一般應大于概率水平。如是非題,難度應該為0.75最為合適;而對于四選一的題目,其難度約為0.63時最為合適。
 為了使測驗具有更大的鑒別力,應該選擇難度在0.50左右的試題比較合適。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并非如此簡單。如果難度都是0.50,而試題間都完全相關,則易形成“U”分布。
 區分度取值范圍介于-1~+1之間,假如項目得分與實際能力之間呈負相關,則區分度為負。這種情況一般很少發生,如果出現,該題目應該淘汰。

第六節    測驗編制的一般程序
 第一單元  測驗的目標分析
 第二單元  測驗的編寫
 第三單元  測驗的編排和組織
第一單元  測驗的目標分析
一、測驗的對象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分為城市版和農村版       
二、測驗的用途
(一)顯示性測驗
(二)預測性測驗
三、測驗的目標
目標分析以測驗不同而異,分三種情況:
(一)工作分析(用于預測性測驗)
1. 確定哪些心理特征和行為可以使要預測的活動達到成功
2. 建立衡量被試是否成功的標準――效標
(二)對特定概念下定義(用于測量心理特質)
        必須發現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所包含的維量將通過什么行為表現出來或怎樣進行測量。
(三)確定測驗的具體內容(用于顯示性測驗)
        編制雙向細目表(例如表5-8)

第二單元      測題的編寫
        涉及從寫出、編輯到預試、修改等一個循環過程。
一、搜集資料
(一)已出版的標準測驗
(二)理論和專家的經驗
(三)臨床觀察和記錄
二、命題原則
(一)內容方面
    符合測驗目的;取樣有代表性;題目間相互獨立
(二)文字方面
    準確;簡明;一句話說明一個概念;盡量少用雙重否定句
(三)理解方面
    應有確切答案;題目內容不超出受測團體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題目格式不會被人誤解
(四)社會敏感性方面
菲利普(Philips, D.L)提出的幾條策略:
1. 命題時假定被試有某種行為,使他不得不在確實沒有該行為時才否定。如“你平均多久手淫一次?”
2. 命題時假定規范不一致,如“有的醫生認為吸煙有害,另一些醫生認為有益,你呢?”
3. 指出該行為時常見的,“多數人在看色情電影是有性沖動,你呢?”
三、編制要領
(一)選擇題
1. 題干明確,意義完整
2. 選項簡明扼要
3. 每題只給一個正確答案
4. 各選項長度盡量相等
5. 避免題干含有選擇答案的線索
6. 選項最好用同一形式,隨機排列
(二)是非題
1. 內容應以有意義的概念、事實或基本原則為基礎;
2. 每道題只能包含一個概念;
3. 盡量避免否定的敘述,尤其要避免用雙重否定的敘述;
4. 若是表達意見的題目,最好說明意見的來源和根據;
5. “是”“非”題的數目應有適當比例,基本相等,隨機排列。
(三)簡答題
1. 宜用問句形式。如果用填充形式,空格盡量放到最后;
2. 如果是填充形式,空格不宜太多,空出來的應是關鍵詞句;
3. 每題應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且答案要簡短而具體。對不完整的答案,應事先規定評分標準。
(四)操作題
1. 明確所要測的目標,將其操作化;
2. 盡量選擇真實性程度(即逼真度)較高的項目;
3. 指導語要簡明扼要;
4. 制定好評分標準和計分方法。
第三單元      測驗的編排和組織
一、合成測驗
(一)選擇與審定試題
1、選擇試題形式
(1)測驗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質
(2)接受測驗的團體的特點
(3)各種實際因素
        如,人數多少、經費
2、審定題目
(1)題目的范圍應與雙向細目表一致;
(2)題目的數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數量多一至幾倍;
(3)題目的難度必須符合測驗目的的要求;
(4)題目的說明必須清楚明白;
      另外,各類題目的比例要適當。測題要適合施測對象和施測條件,難度和區分度好,題目之間要相互獨立,沒有重疊。
(二)測題的編排
1、測題的難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2、盡可能將同類型的測題組合在一起
3、注意各種類型測題本身的特點
      例如,是非題和選擇題應避免將選擇相同選項的測題安排在一起;匹配題和重組題,所有的選項應在一張紙上,等。
      測題常見的編排方式:
1、并列直進式
      分成若干分測驗,同一分測驗的試題由易到難排列。如韋氏智力測驗。
2、混合螺旋式
      先將各類試題依難度分成若干不同的層次,再將不同性質的試題交叉排列,難度漸次升進。如比內量表。
二、測驗的預試
(一)預測
1. 預測對象應取自將來正式測驗準備應用的群體;
2. 預測的實施過程與情境應力求與將來正式測驗時的情況相近似;
3. 預測的時限可以稍寬一些,最好使每個被試都能做完,便于統計分析;
4. 預測過程中,應對被試的反應情況隨時加以記錄。
(二)項目分析
三、信度和效度考察
(一)信度
(二)效度

四、常模制訂

五、編寫指導手冊
內容包括:
1. 測驗的目的和功用
2. 測驗編制的理論背景以及編制方法
3. 如何實施測驗的說明
4. 測驗的標準答案和計分標準
5. 常模資料
6. 測驗的基本特征,包括難度、區分度、信度、效度、因素分析等資料,以及這些資料取得的條件和情境等。
7. 第一單元  主試的資格
8. 第二單元  測驗的選擇
9. 第三單元  測驗前的準備及注意事項
10. 第四單元  測驗實施的程序及要素
11. 第五單元  被試誤差及控制方法
12. 第六單元  測驗的評分
13. 第七單元  測驗結果的報告

第七節    心理測驗的使用
 第一單元  主試的資格
 一、知識結構
 二、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三、職業道德
 (一)測驗的保密和控制使用
 (二)測驗中個人隱私的保護
 
 第二單元  測驗的選擇
 一、所選測驗必須適合測量的目的
 二、所選測驗必須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
 第三單元  測驗前的準備及注意事項
 一、測驗前的準備工作
 (一)預告測驗
 (二)準備測驗材料
 (三)熟悉測驗指導語
 (四)熟悉測驗的具體程序
 二、測驗中主試的職責
 按照指導語的要求實施測驗;
 測驗前不講太多無關的話;
 保持和藹的、中性的態度。不讓被試看到記分;
 對特殊問題或突發情況要有心理準備。
 三、建立協調關系
 第四單元  測驗實施的程序及要素
 一、指導語
 二、時限
 三、測驗的環境條件
 第五單元  被試誤差及控制方法
 一、應試技巧與練習效應
 一、應試技巧與練習效應
 (一)應試技巧
        測驗油子    “面霸”
 (二)練習效應
 教育背景較差、經驗較少或智力較高者,練習效應較大
 著重速度的測驗,練習效應較明顯;
 重測的練習效應大于復本測驗;
 兩次測驗時距越大,練習效應越小,三個月以上可以忽略;
 一般平均練習效應約在1/5個標準差以下,并且僅限于第一次與第二次重測,第三次以后練習效應不明顯。
 
 
 第四單元  測驗實施的程序及要素
 第五單元  被試誤差及控制方法
 第六單元  測驗的評分
 第七單元  測驗結果的報告
 
 二、動機與焦慮水平
 (一)應試動機
 (二)測驗焦慮
 研究表明,以下人員測驗焦慮較高:
 對自己能力沒有把握的人;
 抱負水平過高,求勝心切的人;
 具有某種人格特點的人,如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情緒不穩定的人;
 非常注重測驗結果,承受壓力過大的人;
 對測驗程序不熟悉的人。
 三、反應定勢
 (一)求“快”或求“精確”
 (二)喜好正面敘述
 (三)喜好特殊位置
 (四)喜好較長選項
 (五)喜好猜測
第六單元  測驗的評分
一、原始分數的獲得
二、原始分數的轉換
第七單元  測驗結果的報告
一、測驗分數的綜合分析
(一)應根據心理測驗的特點進行分析
(二)不能把分數絕對化,更不能僅憑一次測驗
      結果輕易下結論
二、報告分數的具體建議
           注意七個具體問題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