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量學知識點
1、測量就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對事物加以確定。
2、測量的三要素:事物、數字、法則。
3、測量的兩個要素:參照點、單位
參照點是確定事物的量時計算的起點,參照點有兩種,絕對零點和相對零點。
“0°C”屬于相對零點,并不意味著沒有溫度。
好的單位要有確定的意義(即對同一單位),還要有相同的價值。
4、量表:
在一個有定量單位和參照點的連續體上把事物的屬性表現出來,這個連續體稱為量表。
根據單位的理想/不理想,量表分為四類:
命名量表: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種屬性對其進行分類或分組。是最粗略,層次最低的計量尺度。如性別(男、女)、學歷、企業性質、職業、地區等。由于定類尺度只能區分事物是同類或不同類,因此它具有“=和–”的數學特性。通常計算每一類別中各元素或個體出現的“頻數或頻率”來進行分析。
順序量表:是對事物之間等級差別或順序差別的一種測度。它不僅可以將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而且還可以確定這些類別的優劣或順序。如:
考試成績: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教育水平: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學及以上。 除運算。
該尺度具有“>和<”、“=和≠”的數學特性,但不能進行加、減、乘、
等距量表:也叫等距尺度或間隔尺度,不僅能將事物分為不同類型并進行排序,而且還可以準確地指出類別之間的差距是多少,表現為數值。如考試成績百分制;溫度等。等距量表具有類別量表和順序量表的數學特性外,其結果還可以進行“加、減”運算。
比率量表:它具有上述三種尺度的全部特性外,還可以計算兩個測度值之間的比值。有一個絕對“零點”。如長度米、重量千克、收入元等。等距量表中沒有絕對“零點”。“0” 表示一個數值,即“0”水平,而不表示“沒有”或“不存在”。如“0”度表示一種溫度水平,并不是沒有溫度。比率量表中“0”表示“沒有”或“不存在”。
等距量表只能進行加、減運算,而比率量表可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計量尺度
類別 順序 等距 比率
數學特性
分類(=、≠) √ √ √ √
排序(<、>) √ √ √
間距(+、-) √ √
比值(×、÷) √
5、測驗包括間接性、相對性、客觀性。
6、測驗的客觀性包括測驗的刺激、對反應的量化、對結果的推論是客觀的。
7、測驗的分類:
分類標準 分類
智力測驗
按功能分 特殊能力測驗
人格測驗
文字測驗
按測驗材料的性質分
操作測驗
客觀測驗
按測驗材料的嚴謹程度分
投射測驗
個別測驗
按測驗的方式分
團體測驗
最高作為測驗
按測驗的要求分
典型行為測驗
8、錯誤的測驗觀點包括:
測驗萬能論、測驗無用論、心理測驗即智力測驗
9、三類常用測驗:智力測驗、人格測驗、心理評定量表
10、心理測驗發展史中的三個人名、四個表現:
三個人名:高爾頓、卡特爾、比內
四個表現:心理測驗主要的發展有:
操作測驗的發展、團體智力測驗的發展、能力傾向測驗的發展、人格測驗的發展
11、常模團體
常模團體是由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人所組成的一個群體,必須能夠代表該總體。包括:確定一般總體、確定目標總體、確定樣本。
對測驗的使用者來說,要考慮的問題是,現有的常模團體哪一個最合適。
樣本大小要適當,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個,全國性常模一般應有2000—3000人為宜。
關鍵是樣本要有代表性。 取樣即從目標人群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方法包括:簡單隨機、系統抽樣、分組抽樣、分層抽樣、分層比例抽樣、分層非比例抽樣。
常模分數:原始分數→ 按一定規則轉換→ 導出分數。
12、發展常模:
最早的范例是發展順序量表——葛賽爾(4周、16周、28周……)
智力年齡-比西量表、年級當量
計算智力年齡的關鍵:每個年齡6道測題,通過一道計2個月。
13、百分位常模:
百分等級、百分點、四分位數和十分位數
14、標準分常模:
T分數:50為平均數10為標準差;
標準9分:5為平均數2為標準差;
標準10分:5.5為平均數1.5為標準差;
標準20分:10為平均數,3為標準差。
15、智商的計算及其意義
比率智商:IQ=MA/CA×100
離差智商:個體在年齡組中的位置。韋克斯勒將離差智商的平均數定為100,標準差15。
必須指出,從不同測驗獲得的離差智商只有當標準差相同或接近時才可以比較,標準差 不同,其分數的意義便不同 。
1960年修訂的斯-比測驗使用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16的標準分數量表。
通常用測驗值加減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斷IQ值的波動范圍。
比平均數高2個標準差:98%;高一個標準差:84%。
16、常模分數表示法:轉換表法、剖面圖法。
17、信度定義:信度是指同一被試者在不同時間內用同一測驗(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測驗)重復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程度。
18、信度的評估:
重測信度(又稱穩定性系數)
復本信度(又稱等值性系數,如果兩個復本的施測相隔一段時間,則稱重測副本信度或穩定與等值信度)
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同質性信度)
斯皮爾曼-布朗公式——常用的修正公式
評分者信度
19、信度與分數解釋:解釋真實分數與實得分數的相關、可接受水平、解釋個人分數、比較不同測驗分數的差異。、
確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
小于0.7時測驗不能用于對個人作出評價或預測。
在0.7與0.85之間,可用于團體比較。
大于0.85時才能用來鑒別或預測個人成績或作為。
20、影響信度的因素:樣本特征、測驗長度、測驗難度、時間間隔。
21、效度定義:效度是指所測量的與所要測量的心理特點之間符合的程度,或者簡單的說是指一個心理測驗的準確性。
22、性質:相對性、連續性
23、效度評估的方法:
內容效度:專家判斷法、統計分析法、經驗推測法
構想效度:對測驗本身的分析、測驗間的互相比較、效標效度的研究證明
效標效度:相關法、區分法、命中率法
24、功能:預測誤差、預測效標分數、預測效率指數
25、影響因素:本身因素、干擾因素、樣本性質、效標性質
27、項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有難度和區分度。
28、項目的難度
計算方法(記住四個公式中哪三個是計算公式,哪個是校正公式。)
難度水平的確定
— P值越接近0.5,區別力越高。
— 對于是非題而言,難度應該為0.75最合適,四擇一題0.63時最佳。
區分度的范圍介于-1到1之間。
29、測驗編制的一般程序
測驗的對象
測驗項目的分析 測驗的用途
測驗的目標
搜集資料
測題的編寫 命題的一般原則
測題的編制要領
合成測驗
預測與項目分析
測驗的編排和組織 信度與效度考察
常模定制
編寫指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