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心理咨詢師三級輔導:咨詢心理學知識(1)

發布時間:2012-12-26 共1頁

 咨詢心理學知識
 
第一節 概述
 
心理咨詢產生的學術背景和社會需求背景 
學術背景: 人物—貢獻 
臨床心理學發展的基礎和主要促進因素 --心理測驗和個體差異的研究 
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 
職業定義: “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心理咨詢應明確的三個問題(陳仲庚):(1)待解決問題的性質;(2)咨詢師的技 
術;(3)所要達到的目標。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區別:心理咨詢是非標準化的,心理治療是標準化的。 
心理咨詢師的基本條件 
應有的思維方式與態度: 應有的心理素質: 
唯物主義觀點 品格 
普遍聯系的觀點 自我平衡能力 
限制性觀點[職責、時間、感情、目標] 善于容納他人 
歷史-邏輯-現實統一的發展觀 有強烈的責任心 
中立性態度 自知之明
第二節 歷史上的幾種理論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五大觀點(分區,結構,動力,發展,適應) 
行為主義心理學——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射,社會學習理論 
認知心理學——改善認知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就可能矯正心理問題。 
存在-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無條件關注 
人性心理學——三種基本屬性:生物-精神-社會
 
第一單元 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 
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無(潛)意識和意識兩大層次,二者之間為前意識。 
關于心理結構: 
關于人格結構: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 
“本我”的活動,遵循“快樂原則”,它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地尋找直接的肉體快感, 以滿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被遲誤,就會出現煩擾和焦慮。 
“自我”介乎“本我”與“超我”之間,按著“現實原則”活動。“自我”通過與外界 環境的接觸,經由后天學習獲得發展。“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圍環境,儲存從外界獲 得的經驗,從而具備了應對現實的功能,“自我”的這一功能是基于個體保存的本能 ,弗洛 伊德稱他為“自我”本能,它可以對“本我”發揮指導和管理功能。“自我”可以按“現實原 則”確定是否應該滿足“本我”的各種要求。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超我”,“超我”的活動遵循 “道德原則”。從個體發育來看,“超我”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影響。 “超我”一旦 形成之后,“自我”就要同時協調“本我”、“超我”和現實等三方面的要求。為此,“自 我”就成為“本我”與外界關系的調節者,也是“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調節者。 
關于心理動力:心理動力學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內容。
弗洛伊德所說的心理發展動力,是性本能和營養本能的復合體,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兩 
種本能同時促進心理發展。 
神經癥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 
關于心理發展:弗洛伊德發展觀點是動力觀點的延伸,即對心理動力的動態描述。性欲 
發展可分為如下階段: 
(1)口欲期(0-1歲左右)、 
(2)肛欲期(1-3歲)、 
(3)生殖器期/戀母期(3-6歲)、 
(4)潛伏期(6-12歲)、 
(5)生殖期(12歲以后)。 
關于適應問題: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得以實現,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形式 
不同的應對。人類兩種基本應對方式:變相宣泄和自我防御。 
焦慮分為現實性焦慮、神經癥性焦慮、道德性焦慮。 
自我防御機制: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壓力時,同時又顧及到現實要求的壓力,形成的 
調整功能。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
 
第二單元 行為主義理論觀點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和桑代克(嘗試-錯誤定律) 
華生的“刺激-反應模式”,即R=f(S)模式 
托爾曼提出中間變量的概念 ,B=f (S、P、H、T、A)。其中,B為行為,P為生物內驅 力,S為環境刺激,H為遺傳,T為訓練方式,A為年齡。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R=f(S.A)。A為實驗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實驗變量,即 第三變量” 
班都拉提出新的“社會學習理論”,又稱“模仿學習理論”有以下幾個基本概念: 
(1)“替代學習” 或“觀察學習” 
(2)“自行獎賞或批判”。 
(3)行為自控 
沃皮(Wolpe)將行為治療定義為:行為治療是使用實驗確立的行為學習原則和方式,克 服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 
行為治療的5個步驟 
常見的行為治療方法:系統脫敏法、模仿學習、自我管理技術、角色扮演、自信心訓練、厭惡療法、強化法、認知—行為療法
 
第三單元 認知心理學觀點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種潮流,并非學派。 
“認知” 的概念:指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 事件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期。 
在經過仔細觀察研究之后,人們發現認知作為理性的心理活動,對人的情緒、情感、動機和行為,有較強的調控作用。這一特征被用在心理咨詢與心理矯正方面,便產生了形形色色 的、與認知有關的療法。 
如果改善認知因素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理順各認知階段的聯系,就有可能矯正心理問題,從而達到心理咨詢和矯治的目的。 
常見的認知療法包括:貝克的認知療法,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
 
第四單元 存在-人本主義的觀點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它從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中吸取其哲學基礎,提倡從人的主觀意識經驗出發,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精神分析的無意識動機決定論。 
咨詢實質上是求助者和咨詢師之間,以存在人本主義的人生哲學為準繩,圍繞著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平等、自由地”討論。通過這種討論,使求助者接受人本主義哲學理念。
 
第五單元 人性心理學的觀點 
人性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變化的動力源于人的三種本能: 
1、個體保存、種族延續的本能; 
2、為認識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資料和適應環境的探究本能; 
3、為生存而組成人類社會的依存本能。 
人性心理學認為,各種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就其內在原因來說,是人性的 某種屬性出現了問題,或者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失去了平衡。這種失衡,導致了不同性質的人 性偏離、扭曲和異化。 
總體評述: 
精神分析理論:食、色本能是人類心理動力之一真理的一個側面。 
行為主義理論:反射本能與外部世界構成已知和未知、習慣與環境變化之間的矛盾,表 達出人的認知特性,說明了人類認知活動及其發展的依據之一真理的一個側面。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依附本能發展出個體與群體的矛盾,構成“存在性焦慮” ,表達出人的社會性真理的一個側面。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