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一、2002至2005年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一是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財政收入完成639萬元,比2001年387萬元(含農業稅、特產稅)增長65%,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二是經濟發展快速健康。2005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7億元,比2001年增長37%;其中工業總產值實現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2.49億元,比2001年增長43%。形成了以三山鋼廠、南林木業、福達鉛鋅礦、榮鑫礦業、長國石材、德馨香廠、奧卡尼克公司、愛森寶鐘表公司等為骨干的規模企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項目引資成效顯著。三年來,全鎮共新上項目101項,完成投資22199.8萬元,其中農業項目41項,完成投資4588.8萬元;工業項目40項,完成投資14990萬元;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項目20項,完成投資2621萬元。在項目開發的帶動下,極大地提升了我鎮招商引資水平,促進了我鎮經濟發展
四是農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農業總產值實現1.5億元,比2001年增長156%。林產業、種果業、養殖業、水產業等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山上林、竹、果,地里稻、禽、豬,水中塘壩、網箱、捕勞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
五是社會事業扎實推進。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181元,比2001年增長22%。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我鎮先后完善了西山、西后、杉嶺等11個行政村人飲工程,全鎮15個行政村(社區)基本通上自來水;全鎮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成了總里程約55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全鎮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加快了有線電視城鄉聯網建設力度,全鎮已有11個村實現有線電視城鄉聯網;建設了集鎮垃圾處理場和集鎮農貿市場、南溪人行天橋、儒羅小學、電站技改等“民心”和庫區防護工程;農村基層組織得到進一步夯實,在全鎮建立并推行村民事務代(帶)辦制、機關黨員“底線跟蹤”管理,并在全區得以推廣,村帳托管、山場招投標納入規范化管理;中小學“雙高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驗收;計劃生育、社會穩定、社會保障等工作都取得較好成績。
二、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三年來,我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全鎮經濟總量不夠高,鎮村財力比較薄弱;二是農民增收的途徑不夠多,增收緩慢;三是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較大。
三、“十一五”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
“十一五”期間是我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期間,我鎮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緊緊抓住加快發展這一主線,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庫區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力爭達到8.6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達6.4億元,年均增長15%,農業總產值達2.2億元,年均增長8%;財政收入達到1077萬元,年均增長11%,其中地方級收入達400萬元,的年均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8660萬元,年均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4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143元,年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十一五”新農村規劃建設項目共62項,計劃總投資20130萬元。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農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風尚基本形成;村鎮規劃建設水平顯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潔;農村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加強,民主管理機制不斷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鄉風文明和諧,農民安居樂業。
圍繞上述目標,我鎮繼續按照“立足庫區,促進增收;依托資源,發展特色;培植骨干,推動工業”的工作思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低調務實,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今后五年我鎮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大力發展產業經濟
1、突出工業強勢發展。一是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對我鎮的一批龍頭企業如三山鋼鐵廠、長國石材、德馨工藝廠、南林木業公司、太峰鐵礦、愛森寶等,按照引導好、扶持好、發展好的原則,進一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的規模,從而帶動中小企業的整體發展。到2010年使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0家。二是推進工業平臺建設,壯大工業園區規模。以南溪工業園區為抓手,創辦劉家工業園區,通過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加快村自建工業平臺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吸引本地及外地企業入園區發展,全力做大全鎮工業平臺的整體規模。三是抓好企業載體招商,加快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強化服務措施,重點抓好杉湖島的擴產項目、三山鋼廠準高線技改項目、大峰山森林公園及奧卡尼克的增資擴產,有效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及時投產生效。繼續通過“以商招商、以商薦商”方式,擴大與外商,特別是臺商的交流和聯動,爭取一批新項目的落地。
2、抓好特色全面發展。以優勢的特色農業和主導產業為突破口,全面壯大無公害果業基地、豬業基地、竹木加工基地、水產養殖基地等四大農業產業化基地。一是種植業以南溪五風山無公害名優果業基地為主,加快無公害果業基地種植面積,使之上規模、增效益。果樹面積每年新增1000畝,優果率達90%以上。二是養殖業在促進生豬等畜禽養殖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選準適合千家萬戶發展的項目,積極培育并推進養鵝產業的發展。每年扶持培育2-3個養殖專業村和10個養殖專業戶,生豬存欄達6萬頭,養鵝存欄5萬只;三是水產業要充分挖掘庫灣水面資源,擴大庫灣網箱攔(壩)網養殖面積,并力爭在養殖品種及效益方面有新突破。每年新增3000個網箱養殖,創辦太平綠色漁文化節,打造品牌,形成漁文化產業鏈。四是竹木業以南溪工業園區為依托,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走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3、拓寬渠道促進增收。抓好一批能擴大就業面的項目落地。針對庫區人多地少、就業門路窄等特點,積極引進一批能吸納更多勞力的項目落地,重點發展制衣廠、養鵝加工、石材加工等項目。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多種經營,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和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2010年,實現80%以上的農村適齡勞動力充分就業,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比例達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