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根據趙祥老師說的重點整理的城市規劃原理復習資料(下)

發布時間:2012-07-25 共3頁

第七章 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
城市交通對城市的影響:1.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2.對城市規模的影響 3.對城市布局的影響
干道網密度衡量城市道路系統中交通干道占有的比例,單位是公里/平方公里(km/km2)。
干道恰當的間距是600-1000米,相應干道網密度為2-3km/km2。
城市道路按三級劃分: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紅線寬度30-45m     2.次干道(區干道)紅線寬度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紅線12-15m
城市道路系統形式:方格棋盤式、環形放射式
城市道路寬度有路幅寬度與道路寬度兩種含義
路幅寬度是道路紅線之間的寬度,是道路橫斷面中各種用度寬度的總和,由城市的性質、規模和道路系統規劃的要求決定。
道路寬度是只包括車行道與人行道寬度,不包括人行道外側沿街的城市綠化等用地寬度,由交通量決定。
混合交通時,一條車道的通行能力為400輛/小時  機動車道的寬度=所需要的車道數×一條車道所需要的寬度
一般車道寬3.5米左右,快速干道3.75-4米。
城市道路橫斷面基本形式:一塊板、二塊板、三塊板
一塊板車輛都在同一條車行道上雙向行駛,適用于道路紅線窄(小于40米)機動車不多,設四條車道已能滿足交通需要。
二塊板是中間分隔帶將車行道分為單向行駛的兩條車行道。
三塊板有兩條分隔帶,中間機動車道,兩旁非機動車道,適用于道路紅線大(大于40米)機動車多,要四條以上車道,行車速度以及非機動車多的主干道。
城市道路橫斷面應根據道路性質、等級,并考慮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交通組織以及城市用地具體條件確定。
規劃城市公共停車場總面積:F=A×n×a
F——全市停車場所需總面積 A——城市規劃期末汽車總數 n——使用停車場的汽車百分數 a——每輛汽車所占用的面積
停車場用地估算每輛汽車用地面積:小汽車30-50平方米,大型車輛70-100平方米,自行車1.5-108平方米。
城市公共停車場的用地總面積按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計算,機動車場地80-90%,自行車場地10%-20%。
城市外圍靠近城市對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占城市全部停車位的5%-10%。
市中心和分區中心地區的停車位數應占全部停車位的50%-70%。
機動車公共停車場的服務半徑在市中心地區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區不大于300米。
自行車公共停車場服務半徑半徑一般50-100米,不得大于200米。
 
第九章 居住區規劃
居住區規劃內容:1. 選擇確定用地位置和范圍(包括改建范圍); 2. 確定規模,人口數量(或戶數)和用地的大小;
3. 確定居住建筑的類型、數量、層數、布置方式; 4.確定公共服務設施的內容、規模、數量、標準、分布和布置方式;
5. 確定各級道路的寬度、斷面形式、布置方式、對外出入口位置,泊車量和停泊方式; 6. 確定綠地、活動、休憩場地的數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制定有關市政工程設施的規劃方案; 8. 確定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和估價。 
居住區的組成要素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居住區用地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綠地。
居住區規模包括人口及用地兩個方面,以人口規模作為主要的標志。
居住區規模受那些影響:1. 公共設施的經濟性和合理的服務半徑; 2. 城市道路交通; 3. 居民行政管理體制; 4.住宅層數
居住區一般人口5萬人為宜,用地在50-100hm2左右。
居住區按照所處的位置不同可分為城市內的居住區和獨立的工礦企業的居住區。
20世紀30年代,美國建筑師西薩·佩里提出“鄰里單位”的理論。
以鄰里單位作為組織居住區的基本形式和構成城市的“細胞”,從而改變城市中原有居住區組織形式的缺陷。
鄰里單位六條基本原則:
1. 鄰里單位周圍為城市道路所包圍,城市道路不穿過鄰里單位的內部;
2. 鄰里單位內部道路系統應限制外部車輛穿越,采用盡端式,以保持內部的安靜、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氣氛;
3. 以小學的合理規模為基礎控制鄰里單位的人口規模,使小學生上學不必穿過城市道路;
4. 鄰里單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學校,它與其他的鄰里單位服務設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廣場或綠地上;
5. 鄰里單位占地約160英畝,每英畝10戶,保證兒童上學距離不超過半英里;
6. 鄰里單位內的小學附近設有商店、教堂、圖書館和公共活動中心。
居住區規劃結構的基本形式
1. 以居住小區為規劃基本單位  居住小區的規模一般以一個小學的最小規模為其人口規模的下限,居住小區的人口規模為5000-10000人,用地10-20hm2。
2. 以居住組團為基本單位組織居住區   規劃結構方式為 居住區—住宅組團
住宅組團相當于一個居民委員會的規模,一般為300-800戶,1000-3000人。
3. 以住宅組團和居住小區為基本單位組織居住區   規劃結構方式為 居住區—居住小區—住宅組團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是為居民營造“居住環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