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現象一:名人故里之爭日益白熱化和惡俗化。
歷史文化名人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產,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的重要資源,保護和開發得當,無疑是一件利在當今、功在萬代的大好事。但近年來各地興起的歷史名人故里之爭卻讓這樣的大好事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引號。
從炎帝到王安石,從曹操到李白,各種歷史主流名人的故里之爭自不必說,就連小說著作里的惡霸淫棍西門慶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香餑餑”。據報道,山東省陽谷縣、臨清縣和安徽黃山市三地紛紛高舉“西門慶故里”招牌,大搞西門慶文化園。
更有甚者,據8月19日中國廣播網報道,福建莆田將斥巨資修復大奸臣蔡京墓。這座埋沒于歷史塵埃上千載的蔡京墓,也即將作為“文化”項目搬上旅游發展的大舞臺。
如果說曹操、李白等名人故里之爭是為了沾名人之光以推廣城市品牌尚可理解的話,那西門慶故里則令人十分費解。而蔡京、秦檜等人的故里,也被再次推上歷史舞臺就顯得極為荒唐可笑,極為庸俗不堪了。
現象二:一些旅游創意項目已經變得是非顛倒、善惡不分。
前不久,安徽黃山一景區推出“鬼子進村搶花姑娘”的旅游項目遭到廣泛質疑和強烈抵制被叫停后,陜西寶雞的吳山景區卻又出現“土匪搶親”的旅游開發項目。
在吳山的項目同樣受到強烈質疑后,開發此項目的旅游公司負責人竟還振振有詞地聲稱:“不怕質疑,就怕沒有人知道吳山。”
對此,有游客表示,“不管是‘鬼子搶花姑娘’還是‘土匪搶親’,都是把恥辱當光榮,把歷史當兒戲,是一種荒唐無恥的行為。”
透過現象看本質,綜觀各處故里之爭,表面上是文化之爭,實際上是對經濟利益、旅游資源、政府政績的爭奪。如李白故里之爭的背后就是雙方都在借李白打旅游牌。由于雙方都圍繞李白作出了一系列規劃和投資,使得這一爭奪成為兩地誰也“輸不起”的戰斗。這就難怪雙方發現“李白故里”存在沖突后,會爭個臉紅耳赤。
而所謂旅游文化項目,無論是“鬼子進村”還是“土匪搶親”,人們看到的都只是某些景區借著旅游瘋狂撈錢的行為。為了利益,不管尊嚴;為了金錢,不顧羞恥。這些完全變了味的“偽文化”,雖然可能暫時起到拉動當地經濟的作用,但充其量不過是一劑“強心針”,不僅短期作用有限,從長遠來看,更是會讓整個民族精神走向頹廢和萎靡。這種變味的“文化”不過是一種精神鴉片,只會不斷消蝕真正的民族之魂。
如此另類的旅游文化“創新”,不但是對人們正常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的沖擊和顛覆,也是對民族情感、道德標準的踐踏與拋棄,如果不加以遏制,勢必導致社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混亂,也會使真正的文化逐步淪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犧牲品。
旅游業為大眾提供的是特殊的文化產品,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是基本底線與經營準則。有關部門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引導旅游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對涉及不正當競爭、宣揚暴力、色情、窺視人性丑惡等內容的所謂文化創意項目予以嚴厲查處和堅決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