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5 共2頁
集約化、持續性的大學校園規劃設計
近幾年,在全國大學城爭先恐后做“大”文章的同時,大學新校園規劃建設的“大而奢華”之風也漸成氣候,新校區動則幾十公頃甚至幾平方公里,校園如同公園。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十分寶貴,近來國家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其中對土地的嚴格控制,是宏觀調控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無論是從國情還是從政策出發,充分、高效地利用校園用地是本次規劃追求的目標。
新校園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校園規劃應該從校園建設出發,滿足校園階段的完整性;從時代發展需求出發,應對汽車時代的到
江蘇商業管理干部學院新校區位于大學城的北部主入口處,大學城60米景觀大道的西南側,處在大學城的共享帶上。校園的西南方向是方山景區,方山也是區域范圍內的制高點。新校區周邊用地已基本確定,其北側和南側分別是在建的南京醫科大學和南京工程學院,東側為規劃的大學城醫療中心。
新校區現狀用地由二個近似于長方形的用地構成,其中北部用地兼顧大學城共享設施,南部用地為主校區用地。學校用地南北長約830米、東西寬約1250米。現狀地形為低緩的丘陵,地面最大高差約15米。用地內大部分為農田,有少量農村居民點和低層廠房。
2、集約化的校園空間布局結構
2.1 準確把握校園與大學城之間的關系
與大學城的關系應該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相對獨立主要體現在教學空間和地域范圍兩方面,各學校的專有功能相對獨立。相互融合主要體現在功能和空間景觀上,在功能上,作為大學城內的大學,部分設施可依托大學城,落實到校園規劃之中,作為一所6000學生的學校,大型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高標準的接待中心、圖書館的規模、大型休閑綠地等設施和大學城共享,學校則不再建設,適應大學城總體規劃的要求,節約學校的用地。
2.2 合理便捷的“雙三角形”功能結構
理想的大學校園應該是教學實驗、學生生活、體育運動三個功能區之間呈三角形布局。為了和現狀斜長形的用地條件有機結合,規劃采取了“雙三角形”的結構形式,解決了用地條件的不利因素,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同時將綠化空間集中到校園中部主入口處,與體育場一起,營造校園主體開敞空間,形成本次規劃的特色。
規劃用地布局中,將學生生活區分為東西兩片,分別與中部教學區和體育運動區構成兩個三角形,生活區相對獨立,教學區和體育運動區共享。教學區直接與主入口相聯系,便捷合理。將體育運動區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滿足教學用的體育場地,規劃與教學區相結合布置在中部,另一類是滿足學生日常鍛煉的體育場地結合學生宿舍布置在兩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