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路面維修成本,使有限的資金利用最化、最優化,同時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化,需要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路面實施過程。
方法一:制訂科學的路面養護方案
高速公路路面養護形式通常分預防性養護、應急性養護、功能恢復性養護。而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路面結構形式、交通量)下、用什么養護技術方案對路面養護而言就顯得猶為重要。
1、定期評價路面使用狀況
路面的使用功能隨時間的積累、交通量的增加、天氣的變化以及路面自身結構和材料等因素會逐漸降低。以上幾個方面因素只有天氣變化是以年周期性規律變化的,因此,評價路面狀況的最佳周期為一年。當然評價的結果只代表路面當前的使用狀況,但評價的前期工作則是經常性的,即養護管理者在日常工作應經常檢查路面有關病害,做好維修保養記錄,并適時對路面的平整度、橫向力系數、彎沉等指標進行檢測。充分利用路面管理系統,評價出路面當前使用狀況,為下一年度的路面養護決策提供科學方法。
2、及時修復路面早期病害
瀝青混凝土路面在重交通和水的作用下容易出現如裂縫、擁抱、唧漿、坑槽等早期病害。這些早期病害一般只是局部的,但如不及時處治,則將出現“小洞不補,洞吃苦”的狀況。因此,路面出現早期病害應對不同病害采用不同工藝及時修復。
3、實施路面預防性養護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瀝青混凝土路面在累計標準車輛軸載達到某一臨界值時,路面使用功能相關指標呈線性遞減,特別是受超限超載車輛作用,其軸載臨界值提前放量,且路面指標更是呈幾何級數遞減。因此,要延長路面使用壽命,降低路面修成本,就必須在路面使用即將達到累計標準車輛軸載的某一臨界值之前強制實施預防性養護措施。預防性養護的時機要把握準確,過早或過遲實施都是對養護成本的一種浪費。
4、科學比選路面中修方案
瀝青混凝土路面經預防性養護并使用到一定程度后,其路面性能指標將明顯下降甚至出現結構性破壞。此時采用預防性養護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且效果不佳。較有效的辦法是采取功能恢復性養護方案進行中修。路面中修的實施應注重實效性,其方案應提早制訂,并在當年的雨季前實施。當然,路面方案的制訂更應注重方案的比選。中修前期應通過比選各種維修方式的針對性、優缺點、經濟性等指標,確定符合路面狀況實際的最優方案。
方法二:引進競爭激勵機制
泉廈高速公路在運營初期的養護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自養或按定額基價直接授予合同,2000年起,省高速公路公司成立全資子公司省高速公路養護工程公司后,從扶持省養護公司的發展出發,泉廈高速公路的日常養護工作均直接委托省養護公司實施,其路面日常養護及路面應急專項搶修也由省養護公司承擔。2007年日常養護也嘗試通過引入內部競爭激勵機制,將養護作業項目和內容進行動態的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護施工單位提高養護工作效率,降低了養護直接成本。為規避關聯交易,路面專項工程則基本采用公開招標,按照“最低價中標法”擇優選擇施工單位。自實行公開招標或邀請招標以來,共節約路面專項資金約1200萬元,有效地節約了路面專項成本。
方法三:嚴格控制過程管理
1、嚴格控制病害處治范圍
無論是采用微表處、熱再生、冷再生還是加鋪罩面等施工工藝,施工前的路面病害(裂縫、唧漿、沉陷等)挖補處治是必需的,而瀝青路面病害處理涉及到上、中、下面層及基層、底基層。路面病害的多樣性、路面層次的復雜性、中下面層的隱蔽性,決定了路面病害處治是控制路面專項成本的關鍵因素。在施工現場既要嚴格控制路面中修處理的平面范圍,又要嚴格控制路面病害的縱向處理深度。
2、嚴格驗證瀝青混凝土配合比
瀝青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設計驗證過程是決定路面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設計配合比并不能作為施工現場的實際值來應用,由于施工現場的環境條件是動態的,且路面材料的實際狀況與理論上的性能及級配均有一定差距。為此,必須對瀝青混凝土路面的設計配合比進行嚴格驗證,不斷地調整瀝青、水及骨料的用量以達到最佳施工配合比。入場料的質量直接影響瀝青混凝土產品的質量。瀝青砼拌和過程中,如石料礦粉質量不合格,必然導致用油量增加,而且拌和費用隨之增加,增加拌和成本。此過程雖是保證路面質量的過程,但同時也是控制路面建設成本的關鍵過程。
3、嚴格現場簽證
現場簽證是對路面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某些特殊情況實施的書面依據,由此發生的價款也成為工程造價的組成部分。由于路面工程規模和投資都較,技術含量高,設備材料價格變化快,工程合同不可能對未來整個施工期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作出預見和約定,工程預算也不可能對整個施工期發生的費用作詳盡的預測,而且在實際施工中,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又會給整個施工過程帶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在項目實施整個施工過程中,都會發生現場簽證而最終以價款的形式體現在工程結算中。加強對現場簽證價款的控制,是降低現場工程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防止既得效益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