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三)項目風險管理的程序
項目風險管理的程序可以表述為風險管理計劃編制、風險識別、風險分析與量化、風險對策研究和風險監控等五個過程。
1.編制風險管理計劃
2.風險識別()
3.風險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4.風險應對計劃編制
經過風險分析,確定了項目中存在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確定了這些風險對項目的影響和可探測度,并排出了風險的優先級,
在此之后就可以根據風險性質和項目對風險 的承受能力制定相應的防范計劃,即進行風險應對策略研究。制定風險應對策略主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可規避性、可轉移性、可緩解性、可接受性。對于應“規避”或“轉移”的風險 在項目決策與計劃時必須加以考慮。
制定應對風險策略的程序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①自留,即不改變項目計劃(或沒有合適的策略應付風險),而考慮發生后如何應對。
②消減,即將風險事件的概率或結果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外語學習網
③規避,即通過變更項目計劃消除風險或風險的觸發條件,使目標免受影響。
④轉移,即不消除風險,而是將項目風險的結果連同應對的權力轉移給第三方(第三方應該知道這是風險并有承受能力)。
確定風險的應對策略后,就可編制風險應對計劃。風險應對計劃主要包括:已識別的風險及其描述、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應對的責任人、風險應對策略及行動計劃、應急計劃等等。
5.風險監控
在制定了風險應對策略后,風險不會即行消失,而可能會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增大或者減弱。因此,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需要時刻監督風險的發展與變化情況,并確定隨著某些風險的消失而帶來的新的風險。風險監控就是要跟蹤識別風險,識別遺留風險和出現的風險,修改風險管理計劃,保證風險計劃的實施,并評估實施風險計劃的效果。風險監控的目的包括監視項目風險的狀況;檢查風險的對策是否有效,監控機制是否在運行;不斷識別新的風險并制定對策。
風險監控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跟蹤已識別風險的發展變化情況,包括在整個項目周期內,風險產生的條件和導致的后果變化,衡量風險消減計劃需求;二是根據風險的變化情況及 時調整風險應對計劃,并及時識別和分析已發生的風險及其產生的遺留風險和新增風險,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對于已發生過和已解決的風險應及時從風險監控列表中調整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