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性的統計分析方法
1.技術路線與方法根據分析和評價要求,充分利用城鎮地籍調查成果基礎數據,有目的的進行空間統計、匯總和分析,發現土地利用現狀的數量、結構、強度等的空間分布規律,為進一步開展潛力分析和評價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礎和依據。
綜合土地利用現狀和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社會經濟、人口、環境等數據,考慮經濟容積率、城市規劃強制因子和規劃調整等因素,從結構的合理性考慮空間和數量結構的調整,從強度的合理性考慮縱向潛力的拓展,從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規劃要求考慮橫向潛力拓展,進而得出土地的綜合潛力。
2.工作內容根據調查工作的要求,選取城鎮范圍內的區域作為調查的工作區,區域內人口密集程度、經濟發展狀況、城市改造、建設頻繁度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和研究意義。
3.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土地利用現狀與結構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總體情況和用地構成情況的分析、分類人均指標比較分析、中心區土地利用結構比較分析、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結構調整方向。
土地利用現狀與結構合理性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從總體土地利用情況、分行政區和綜合區土地利用情況、用地結構等方面分析市區土地利用狀況;從經濟發展、自然地理環境、交通建設、政策與規劃控制、產業結構調整、居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闡述市區用地擴展過程和土地利用集約度演變;從土地利用的數量結構、空間結構分析市區土地利用結構特征和存在問題,指出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調整方向,并給出具體的措施;根據土地利用的總體狀況、分類與分區評價、聚類分析結果、人口密度等方面因素,從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積率兩方面分析和評價市區土地利用強度。
4.土地利用潛力評價土地利用潛力按土地利用程度和挖潛改造方向,可將城市土地分為:無容量土地(主要包括水面、綠化、道路、廣場)、容量完全損失土地(現狀為建設用地,規劃為水面、綠化、道路、廣場)、未利用的土地(未建設用地,包括耕地、閑置地等空地,規劃為建設用地,是橫向挖潛改造的重點)、低度利用的土地(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用地性質不符合;乙規劃要求,現狀容積率低于經濟容積率,是縱向挖潛改造的主要對象)、合理利用的土地(符合規劃要求,土地利用率高,已充分發揮用地潛力,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不屬于挖潛改造的主要對象)、過度利用的土地(土地現狀容積率遠高于經濟容積率知環境容量指標,規劃需要調整改造)等,根據分析和評價要求,充分利用城鎮地籍調查成果基礎數據,有目的的進行空間統計、匯總和分析,以發現以上土地的數量、結構、強度及空間分布規律,為進一步開展潛力分析和評價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礎和依據。
題目:( )是城市空間的最小組成單元,也是地籍信息的基本載體。
A.宗地
B.街道
C.街坊
D.街區
答案:(A )
土地登記代理人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