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股份公司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作用為簿記制度向現代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由于工業革命的迅速推動,19世紀中期的工廠制度在英國和美國已相當普遍。工廠制度和批量生產的出現導致固定資產的成本在生產和銷售成本中的比例上升,于是折舊概念便越來越重要。隨著管理當局對生產成本和存貨計價信息需求的增長,成本會計系統得以誕生。而股份公司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企業規模擴需要的巨額資本積累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投資人與企業的管理人員的分離。如果正直、無私是人的根本品性,那么財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不會給經濟學和會計學帶來的革命。但是,無數先哲都指出,人性是二元的,它是介于獸與神之間。由于人的這種二元性,為了保護公司外部所有者的利益不受損害,同時,也為了恰當界定公司管理者的責任,人類設計了眾多的理論方法。如:把作為投資回報的收益便逐步與企業主投資之資本的收回區分開來;而長期、持續經營企業的出現,便使得分期損益的確定成為必然。同時,隨著一些企業所有權脫離它們的所有者而存在的概念得到公認,導致了所有者應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學說的產生。它反過來又引起企業只能通過積累的利潤支付股利來維護投資資本的義務。這樣,既保護了債權人,又維護了企業經濟活動的連續性。當然,限制股利的分配,就需要系統地進行利潤的計量,其中包括更精確地區分資產和費用。可以說,股份公司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促進了會計方法的多樣和會計慣例的發展。
第二,經濟理論的影響和寬松的法律環境也是促進會計方法和技術變革的主要原因。斯密的經濟學理論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環境,能夠使資源的配置自動達到帕累托最優,實行政府的管制是沒有必要的。因而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紛紛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并且認為不實行政府管制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一影響表現在會計政策上為:這種“自由放任”的政策一方面帶來了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的繁榮,新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隨著環境的改變不斷涌現,從而也使得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存在多樣化的局面。而這些多樣化的方法通過企業間的相互模仿便很快流行起來,于是,便產生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多種可選會計慣例的并存便為企業提供虛假財務報表創造了條件。在當時,企業按照各自的利益來編制會計報表是非常普遍而又平常的事,加之經濟交易或事項的復雜性,使得會計處理也帶有很的不確定性。而要將其加工成有用的財務信息,就必然要借助會計人員的經驗技巧進行判斷和選擇。這也就給企業弄虛作假提供了機會,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如美國在20世紀初的二三十年里,美國會計界的混亂現象,比之19世紀后半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對資產的計價,流行多種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現行市價等;對企業的收益的性質、來源,都存在著不同的理解。甚至企業家為了吸引更多的股東,一面虧損,一面卻要求會計師簽發可以支付股利的分配方案。1936年,喬治。梅在反省這一時期會計實務時,痛心地說:“在20世紀20年代,會計師們墮落了,并且沉湎于在帳簿上調整資本價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當時會計實務如此混亂,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一開始,就有人猛烈批評會計界。甚至有人認為,松散的會計實務,是導致美國資本市場崩潰和蕭條的原因之一。
當眾多利益群體提出為什么會有如此多且各不相同的會計處理并開始懷疑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時,便開始出現了臨時準則制定時期。由此可見,僅有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分離,而沒有多種會計慣例的并存,也就不會有會計信息的失真和不可比問題出現,人們也就不會提出制定會計準則的要求。
三、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受1845年公司法的影響,英國于1853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注冊會計師專業團體-“愛丁堡會計師協會”。1854年該協會被授予皇家特許證,允許它的會計師號稱“特許會計師”。自此以后,注冊會計師職業團體猶如雨后春筍,在聯合王國內迅速崛起。
由于美國工業化所需的巨額資本多來自海外,尤其是在當時占經濟統治地位的英國,因此,英國的特許會計師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進入了美國。如普華會計公司、畢馬威會計公司等,其足跡都來源于英國。由此可知,由于美國在許多方面都正在重復英國的經驗,使得英國會計師與美國同行競爭中處于一種非常有利的地位,從而也把英國的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經驗推廣到了美國。
在注冊會計師職業團體迅猛發展的同時,由各種因素共同促成的工業革命及股份公司這一公司組織形式也在英、美兩國有了較的發展。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徹底分離日趨明顯,企業可以獨立于所有者而單獨存在的觀念被普遍認可。會計為之服務的領域因此而被拓寬。它不僅要面對從事經營的經理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面對遠離會計主體的眾多投資者和債權人。投資者和債權人不僅對公司財務信息狀況普遍關心,而且對財務信息的可靠性更加關注。這在客觀上要求有一個恪守客觀、公正、獨立的第三者-注冊會計師來對公司的財務信息發表審計意見。從會計師的角度來看,雖然注冊會計師為保證其所審計的會計報表真實可靠并為報表使用者所理解,客觀上就需要有一套公認的評價標準。這種公認的評價標準在會計慣例和會計方法不斷更新和增加的情況下,要求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注冊會計師職業所面臨的直接壓力使之成為準則制定的最受益者,因而它也最為關心并且直接參與準則的制定,從而使之成為當今準則制定中的主要力量。所以,直到目前,注冊會計師職業的準則制定中仍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總之,會計準則的制定動因是由于財務信息的“用戶”與“送戶”的分離,主要是對過剩會計慣例的提純和過渡。松散的、放任自流的、不規范的會計實務終于釀成1929年股市的崩盤和1933年的經濟蕭條,作為規范會計信息生成和傳輸的會計準則,其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蓬勃發展和兩權的高度分離,其產生的直接導火索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產生的內在動力是AICPA、AAA等會計職業團體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