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第一周,股指輕松地站上了2700點,IPO重啟、累積漲幅過高似乎也無法阻擋不少投資者的熱情,許多人開始期待“盛夏的果實”。
與新基民熱情一樣不減的是新基金的發行規模。據統計,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募集總規模已突破千億份大關,達到1012.9億份。
其中,無論從發行數量還是規模上看,偏股型基金都是主角。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6只新基金的平均首募份額接近40億份,創下了今年新基金單月平均首募份額新高。
這樣的場景讓人依稀遙想到了兩年前那個熱鬧的夏天。盡管如今每月15萬的開戶數和當年每日動輒15萬甚至30萬開戶的熱情還相差甚遠;盡管在2007年上演過一日募集千億份的盛況后,如今半年1000億份也不算稀奇。但無論如何,熊市的慘痛記憶對投資者來說已不再銘心刻骨。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多空交戰的關口,一些基金和個人選擇了急流勇退。數據顯示,6月的第一周,基金減倉痕跡明顯,德圣基金研究中心6月4日倉位測算數據顯示,各類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平均倉位均出現顯著下降,甚至創出了近一月以來最大的減倉幅度。
上周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0.5%,比前周下降3.58%;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1.57%,比前周大幅下降5.62%;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61.98%,相比前周下降4.49%。
在基金凈值不斷攀升的同時,贖回潮也開始暗涌。從媒體上獲悉,不少股票型基金的凈值已經超過上證指數在4000點以上時的水平,出于落袋為安的考慮,近來選擇贖回的基民開始增加。
選擇跟隨市場的熱情,還是保持一份冷靜?在2800點關口前殺入,需要一些勇氣和承受能力,賺錢效應也許不會像過去的幾個月那樣來的容易。
盡管很難判斷高點在哪里,但在構建組合時也應該開始考慮風險的衡量。縱然股市很熱,但股票倉位較低的混合型基金或是債券基金,甚至是貨幣基金,是不該被遺忘的。如果你的重倉是股票基金,那么這個時候,可以考慮通過基金轉換,適當的轉移到部分混合偏債型等其他基金上,以增加組合的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