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07 共1頁
眾多的不確定型困擾著每個投資者。即便是參與了基金定投的人們也開始動搖了,“我從4000點多買進的基金定投終于‘解套’了,現在市場那么不明朗,我覺得還是贖回安全些,以后也不敢再買了。”有投資者開始打起了這樣的算盤。也有投資者笑侃自己的定投“長期論”:“我對定投的理解就是長期投資,平時不用多管。我定投曾經盈利超過30%,之后出現虧損,現在不是又漲回來了嘛。”像這樣對定投采取“放任自流”的投資者大有人在,而更多的投資者在行情震蕩不穩時開始慌亂,選擇停止定投。
其實,這些人為心理因素都有違定投初衷,而定投也并非“買了不動”,其依舊需要投資者不定時地關心照料一下,切實抓住每一輪行情的投資收益。可以說,基金定投有不少投資紀律可循。
紀律一 低位徘徊市場,定投不可停
定投具有平攤成本、降低風險的功能,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下,價格越低所買入的份額也就越多,而隨著價格的上漲,買入的份額自然也就減少了。因此,在波動的行情中,投資者的成本能夠有效分攤,而一旦行情上漲,收益的情況自然好過很多高位買入者。
假設在2008年4月有投資者開始以月初扣款的方式參與上證指數定投,當時的指數為3329.16點,經過15次堅持不懈的定投,平均收益率在6月初可以達到12.12%,而反觀指數,至今仍沒有達到定投伊始的點位。可見,定投在低位積累的較多籌碼發揮了很大作用。
即使是非常不走運的投資者,從2007年10月開始定投,只要他不離不棄,到2009年6月初共投資21次,現在的收益率也僅僅是虧損4.6%,這與指數至今仍有3000多點差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定投的優勢得以大大體現。
現在令不少定投者頭疼的是,大盤已經有了一定的回升,在這個點位繼續定投還“保險”嗎?其實,比起6000多點的高位來說,如今的指數但仍處于較低的區間,已經參與定投的投資者并不需要因此停止扣款。即使未來行情震蕩不斷,甚至再有幾個“速降”,跌幅也不會超過2008年。況且在前期低位時,定投已經積累了不少籌碼,一旦行情上漲,這些籌碼將發揮巨大的能量,帶投資者跑贏大盤。
紀律二 定投計劃需要技巧
基金定投當然需要技巧,比如定投哪類基金就很有講究,并非每一支基金都適合定期定額投資。
從性質上說,債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沒有必要采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因為投資這類基金的目的是賺取穩定的收益,而并非創造高額利潤,況且這類原本就很穩定的基金,即便采用定投的方式也難有平均成本的意義,獲利也相對有限。而股票型基金則不同,由于波動較大,定投平均成本的穩定性優勢能夠很好體現,從上面所舉的兩個上證定投實例中就可見一斑了。
從原理上說,指數型基金同樣具有股票型基金的屬性,也可以作為投資者定投的方向之一。不過大多數指數基金及ETF基金并沒有開通定投功能,需要投資者“自主式”投資,相對比較考驗定投者的定力。
其次,把握何時進場、何時離場的時機對獲利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如果投資者在股市下跌時開始基金定投,待股市上漲至所謂的“獲利滿足點”時贖回,其結果不但會優于指數表現,而且通常會比在股市上漲時開始投資基金獲得的收益還要高。比較形象的方式有“微笑曲線法”,投資者可以將每個月買入的基金凈值與最后賣出的凈值用曲線連接起來,好像一個微笑。
使用模型、數字化方式找到你的“獲利滿足點”有助投資者及時理性地保全勝利成果,免得賬面數字像坐過山車一樣上上下下,有實際投入卻沒有實際產出。積極型投資者可以在微笑曲線開始上揚到年平均報酬率達15%以上時,伺機獲利賣出;穩健型投資者可以在微笑曲線開始上揚至年平均收益率7%左右伺機了結;至于保守人士則可以在微笑曲線剛剛上揚時就及早離場。
紀律三 四步驟調整基金定投計劃
在一些外部因素影響下,定投也需要及時調整。特別在市場漲跌分歧巨大、投資者內心恐慌和欲望難以平衡的時候,更是如此。
第一步:擠出加碼金
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人的收入減少了,原本將月結余定投的方式有些行不通了,為了繼續實現定期定額投入,可以從原本被套牢的投資中尋找“救援物資”。
一是可以減碼過度集中的投資標的,轉戰其他市場。投資者不妨先檢查一下所投資的品種是否集中在一個區域內而被深深套牢。如果真是這樣,可不要因為“過度自信”或“沉默效應”兩個心理偏誤而影響判斷,抱著不良基金不放。可以采用定期定額的方式贖回,再把這些錢投資到原本被忽視,前景又相對較好的品種中去。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風險,也能在分批轉換過程中,讓單筆虧損慢慢減少。
第二種方式是減少每期扣款金額,拉長扣款時間。比如將原本每月3000元的扣款分2次扣除,每半月一次,這種“時間換空間”的做法,一來降低一次性扣款的壓力,二來對分攤成本起到更好的作用,有助于在市場震蕩時發揮定投的穩定性。
第二步:檢視投資組合
做投資,常常會犯“過度自信”的心理偏誤,這可能導致你過度投資,忽略市場風險。所謂過度投資,可能是投入資金比例太高,可能是太集中股票,忽略債券和現金的配置,也可能是太集中投資某些市場,未分散風險。投資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要檢查投資本金是否太勉強。合理的投資本金應是生活開銷后的閑散資金,由于金融風暴尚未結束,裁員還在繼續,因此投資者應該在保證生活穩定、保留一定緊急備用金的情況下,用“閑錢”拿來投資。
由于定期定額的回報收益在短時間內可能無法實現,因此當工作收入減少、或手頭沒有“閑錢”,除了考慮將深度套牢的資產分步實現基金定投外,還可以適當降低投資比例,不得已時甚至暫停。這樣才能保證投資本金不影響平日生活,以免給危機下的投資者增添麻煩。至于一些激進投資者采取的“借錢”投資,則是最最要不得的,自己和家人都無謂承受如此大的壓力。
其次要與理財目標相結合。投資組合必須隨目標靈活調整,對基金定投來說,亦要根據目標的時間長短、金額需要進行配置。
比如三、五年內需要實現的理財目標,金額缺口又不是很大,不妨考慮績效較平穩的基金,可以將定期定額的投資視為強制儲蓄,無需冒險追求高收益。
而如果離理財目標的距離還很遙遠,則應選擇波動較明顯的基金產品。當金額固定、資金籌措時間無法太長時,可以考慮較穩健的股票基金,每期的投入當然不能太少;當投資時間能夠保證長期時,每期所需資金可以有所降低,適度配置基金型的基金也是可行的,風險較大的基金長期回報率往往能勝過風險較低的基金。
第三步:尋找潛力標的
投資當然是為了獲利,選擇一個有潛力的市場很重要。例如長期看中國市場和其他新興市場都值得看好,那么在選擇基金時就不妨重點偏向這些市場。而當基金出現重大基本面問題是,也應該視情況做出一些安排,比如轉換或是贖回。
需要提醒的是,贖回并非只有全部贖回結清的方式,投資者亦可選擇部分贖回或部分轉換。若在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分期分批轉換定投其他基金,既可以保留部分原來所看好的市場投資部位,費率也較重新申購便宜。
第四步:砍掉套牢基金
最后,大家要想想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很長時間不敢看自己手上基金的績效了?如果在虧損嚴重時要“割肉”,是不是于心不忍呢?如果你符合上述的兩種情況,那么很可能已經陷入“沉默效應”的漩渦。為了避免心理因素作祟,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有一筆錢,是不是會買進這支基金呢?如果不會,說明理性判斷下這支基金并不值得投資,或許是時候和它說再見了。因為投資所注重的是未來的表現,而非過去的結果。
有投資者就在3月初“痛斬”了他的東歐基金,轉投上證50ETF。他的理由很簡單,從2007年底至今,他的損失率已經超過50%,而且絲毫沒有起色。而中國經濟漸漸復蘇,他認為前景大大好于東歐,所以就忍痛換倉了。現在看來,他的選擇非常明智。
投資者還可以根據基金管理情況來作考量,比如基金經理人是否更換。金融風暴期間,不少經理人不堪績效差或壓力大而推出市場,若換人操盤,看一下新任經理人的資歷如何、業績表現如何,是否仍然值得信任。如果一支基金頻繁更換經理人,那么這個基金團隊可就不那么可靠了。
還可以看看經理人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經理人對手頭資金的布局和成份股幾乎一模一樣,代表其缺乏自己的操盤想法,還不如買指數基金手續費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