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07 共1頁
一、早期資本結構理論
1952年,美國的大衛·杜蘭特將資本結構的見解分為三種:凈收入理論、凈經營收入理論和介于兩者之間的傳統折中理論。
(一)凈收入理論
1.理論假定:
⑴當企業融資結構變化時,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進行融資其成本均不變,也即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和股票融資成本不隨債券和股票發行量的變化而變化;
⑵債務融資的稅前成本比股票融資成本低。
根據以上假定,當企業增加債券融資比重時,融資總成本會下降(見圖4-1)。
2.由于降低融資總成本會增加企業的市場價值,所以,在企業融資結構中,隨著債務融資數量的增加,其融資總成本將趨于下降,企業市場價值會趨于提高。當企業以l00%的債券進行融資時,企業市場價值會達到最大。
(二)凈經營收入理論
該理論假定,不管企業財務杠桿多大,債務融資成本和企業融資總成本是不變的。但是,當企業增加債務融資時,股票融資的成本就會上升。原因在于股票融資的增加會由于額外負債的增加,使企業風險增大,促使股東要求更高的回報。盡管如此,企業可以通過增加成本較低的負債融資而抵消成本較高的股權融資的影響,以減少融資的成本和風險。因此,負債比例的高低都不會影響融資總成本,也就是說,融資總成本不會隨融資結構的變化而變化
上述兩種方法代表著傳統資本結構觀點的兩個極端,杜蘭特對此作了最為系統、全面的概述。但他本人并不完全贊同傳統資本結構的觀點,而是采用一種折中的辦法對凈經營收入理論進行修正,認為如果公司采取適度數量的債務籌資,影響到普通股股東可分配盈利的債務利息和股權成本不會與因債務籌資而增加的風險補償得到同步增加。這樣,公司通過提高財務杠桿來籌資,這在一定限度內將會提高公司的預期市場價值,超過該限度,股權成本的提高部分將足以抵消可供股東分配盈利的增加部分,結果導致公司市場價值降低。所以,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將先降后升,也就存在一個最優的資本結構。
早期的企業融資結構理論對企業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成本以及企業市場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為現代融資結構理論產生與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