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1頁
披網格蛋白小泡形成的機理
在大量進行內吞活動的細胞(如肝細胞、成纖維細胞)中,細胞質膜有許多網格蛋白小窩(圖9-65)。這些小窩的形成需要很多銜接子(adapter)和網格蛋白,小泡最后與質膜的脫離還需要一種稱作發動蛋白(dynamin)的GTP結合蛋白。
圖9-65 成纖維細胞質面的網格蛋白被膜小窩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 網格蛋白(clathrin)及包被亞基(coat subunits)
典型的披網格蛋白小泡的直徑為50~100nm.網格蛋白由相對分子質量為180kDa的重鏈和相對分子質量為35~40kDa的輕鏈組成二聚體, 三個二聚體形成包被的基本結構單位――三聯體骨架(triskelion), 稱為三腿蛋白(three-legged protein)。許多三腿復合物再組裝成六邊形或五邊形網格結構,即包被亞基,然后由這些網格蛋白亞基組裝成披網格蛋白小泡(圖9-66)。
圖9-66 網格蛋白的結構
(a) 網格蛋白的三腿復合物;(b)網格蛋白包被亞基;(c)披網格蛋白小泡。
■ 銜接蛋白(adaptin, AP) 和發動蛋白(dynamin)
● 銜接蛋白
在網格蛋白被膜小窩形成時, 網格蛋白和膜之間有一種蛋白質起銜接作用,這就是銜接蛋白。所以銜接蛋白是一種在披網格蛋白小泡形成中起中介作用的蛋白質(圖9-67)。
圖9-67 銜接蛋白與膜受體細胞質結構域中的信號序列相互作用
目前已知有三種銜接蛋白:AP1、AP2和AP3.
AP1: 銜接蛋白AP1參與反面高爾基體的披網格蛋白小泡的出芽。由于M6P受體蛋白既存在于反面高爾基體又存在于細胞質膜,所以這種受體既能同AP1作用又能與AP2相互作用。
AP2: 銜接蛋白AP2是由α銜接蛋白(α鏈)和β銜接蛋白(β鏈)兩種銜接蛋白組成的異二聚體。參與反面高爾基體網絡的披網格蛋白小泡的組裝。
AP3: 最近在酵母和鼠的研究中又鑒定了一種銜接蛋白, AP3,具有AP3突變的酵母,反面高爾基體的某些蛋白就不能被運輸到液泡、溶酶體。
● 發動蛋白
發動蛋白是一種胞質溶膠蛋白,有900個氨基酸, 能夠同GTP結合并將GTP水解。發動蛋白的作用是在被膜小窩的頸部聚合,通過水解GTP調節自己收縮, 最后將小泡與質膜割開。
■ 披網格蛋白小泡的形成和運輸
披網格蛋白小泡的形成分為三個基本過程∶
● 被膜小窩(clathrin-coated pit)的形成
網格蛋白被膜小窩是披網格蛋白小泡形成過程中的一個中間體。在胞吞過程中, 吞入物(配體)先同膜表面特異受體結合, 然后網格蛋白裝配的亞基結合上去, 使膜凹陷成小窩狀。由于這種小窩膜外側結合有許多網格蛋白, 故稱為網格蛋白被膜小窩。
● 披網格蛋白小泡的形成
在形成了網格蛋白被膜小窩之后, 很快通過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即披網格蛋白小泡,小泡須在發動蛋白的作用下與質膜割離。由于此時的小泡外面有網格蛋白包被, 故稱為被膜小泡。
● 無被小泡的形成
披網格蛋白小泡形成之后, 很快脫去網格蛋白的外被, 成為無被小泡。在真核細胞中有一種分子伴侶Hsc70催化披網格蛋白小泡的外被去聚合形成三腿復合物, 并重新用于披網格蛋白小泡的裝配。披網格蛋白小泡形成的過程示于圖9-68.
圖9-68 披網格蛋白小泡的形成過程。
● Ca2+ 參與了披網格蛋白小泡包被的形成和去被的過程。在形成包被時, 鈣泵將Ca2+ 泵出細胞外, 使胞質中的Ca2+ 保持低濃度, 有利于有被小窩的形成。一旦形成被膜小泡, Ca2+ 同網格蛋白的輕鏈結合, 使包被不穩定而脫去。
簡要敘述披網格蛋白小泡形成和運輸的基本過程及參與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