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療
搜集整理
口腔念珠菌病以局部治療為主,但嚴重病例及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輔以全身治療才能奏效。
1.局部藥物治療
(1)2%~4%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 用于哺乳前后洗滌口腔,以消除能分解產酸的殘留凝乳或糖類,使口腔成為堿性環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輕癥患兒不用其他藥物,病變在2~3天內即可消失,但仍需繼續用藥數日,以預防復發。也可用本藥在哺乳前后洗凈乳頭,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復感染。
(2)龍膽紫水溶液 口腔粘膜以用l/2000(0.5%)濃度為宜,每日涂搽3次,以治療嬰幼兒鵝口瘡和口角炎。
(3)洗必泰(氯己啶) 0.12%溶液或l%凝膠局部涂布,沖洗或含漱,也可與制霉菌素配伍成軟膏或霜劑,其中亦可加入適量去炎舒松,以治療口角炎、牙托性口炎等(可將霜劑涂于基托組織面戴入口中)。以洗必泰液與碳酸氫鈉液交替漱洗,可消除白色念珠菌的協同致病菌-革蘭陰性菌。
2.抗真菌藥物治療
(1)制霉菌素局部可用5萬~10萬u/ml的水混懸液涂布,每2~3小時一次,涂布后可咽下。也可用含漱劑漱口,或制成含片、乳劑等。兒童(1~2歲)口服10萬U/次,每日3次;成人口服50萬一100萬U/次,每日3次。
(2)咪康唑(miconazole) 散劑可用于口腔粘膜,霜劑適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療程一般為10日。
(3)氟康唑 為新型廣譜高效抗真菌劑。成人首劑200mg/d,以后每日1次,每次100mg,療效為10~14日。
3.綜合性治療
對粘膜明顯充血水腫、舌質紅、口臭、尿黃、便秘等心火上炎或胃熱夾濕見證者,可用“口炎沖劑”。除用抗真菌藥物外,對身體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與之有關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輔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綜合治療措施,如注射轉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補充鐵劑、維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輸血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療時間一般以14日為期,過早停藥易致病損復發,而肥厚型(增殖型)的療程應更長。療效不顯著的白色念珠菌性白斑,應及早考慮手術切除。
習題:
1, 皰疹性齦口炎多見于:A
A 6個月~3歲嬰幼兒
B 學齡前兒童
C 青少年
D 中年人
E 老年人
2, 帶狀皰疹的病原體是:D
A 柯薩奇病毒
B 單純皰疹病毒
C 腺病毒
D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E 腸道病毒搜集整理
3, 關于帶狀皰疹,最主要最具有診斷意義的臨床表現是:D
A 發病多于春秋季節
B 發病前可有發燒、全身不適、食欲減退等前驅癥狀
C 一般不留瘢痕,可留一時性的色素沉著斑
D 皰疹沿神經單側分布,不越過中線
E 病毒可侵犯面神經,造成面癱、耳聾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