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登革熱(dengue fever)和登革出血熱(dengue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前者以發熱、皮疹、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等為主要表現,病死率低;后者以發熱、皮疹、出血、休克等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病因】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es)為B組蟲媒病毒,歸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es)。病毒有RNA基因組衣殼,呈啞鈴形、桿狀或球形,直徑為40~50nm.可在乳鼠腦內和組織細胞中培養繁殖,以白紋伊蚊細胞純株(C6/36)最為敏感。登革病毒有I、Ⅱ、I、Ⅳ四個血清型,可用中和、補體結合、血凝抑制試驗等方法分型,各型之間有交叉反應,故應取病人雙份血清,抗體效價遞升4倍以上才有診斷價值。

  登革病毒易被乙醚、0.25%蟻酸、紫外線照射或40~45℃溫度約半小時均可滅活。

  【流行特征】

  (一)傳染源 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從發病前1天至發病后5天內傳染性最強。東南亞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發病,但可成為傳染源。

  (二)傳播媒介 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次是白紋伊蚊。前者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沿海如海南島等地區,喜棲室內。后者在我國分布較廣,尤以長江以南為普遍,常在室外活動。蚊吸血受染后,經8~12天才有傳染性,再次叮咬人可傳染本病。伊蚊受染后終生有傳染性。病毒在白紋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經細胞中可大量復制。

  (三)易感性 人類普遍易感,在原無本病的區域內一旦發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發病以兒童為多。在熱帶地區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對同一亞型的免疫力可持續1~4年,但仍可感染另一亞型。感染兩種亞型后可獲持久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其次是北非,非洲赤道地區、南非北部、澳洲、地中海地區、太平洋島嶼,加勒比海島嶼等地。解放前我國臺灣及東南沿海地區曾有過流行。解放后1978年在廣東佛山市發生流行,1980年蔓延至廣東,廣西等地區,其中海南島流行最為嚴重,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本病系由蚊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發病機制】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的發病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的研究有如下 看法。

  (一)免疫機理 Halstead等認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臨床上表現為典型登革熱,不發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異型登革病毒時,病毒在血液中與原有的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引起組織免疫病理損傷,臨床上呈現出血和休克。

  經動物猴實驗,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發現病毒在病毒血癥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組織,以后迅速擴展至全身淋巴組織,病毒血癥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細胞等組織細胞中復制,并再次進入血循環中,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第二次感染時,組織細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時明顯增多,如將登革病毒抗體注入猴體內后,再以登革病毒攻擊,其病毒量比對照組猴(注射無登革病毒抗體的猴)高51倍。同時也發現有登革病毒抗體者的白細胞培養病毒,其白細胞內病毒復制的陽性率比無抗體者的白細胞明顯增高,以上實驗證明病毒繁殖明顯增加的原因與抗體存在有關。

  血清學研究證實,登革病毒表面存在二種不同的抗原決定簇,即群特異性決定簇和型特異性決定簇,群特異性決定簇為黃病毒(包括登革病毒在內)所共有,其產生的抗體對登革病毒感染有較強的增強作用,稱增強性抗體,型特異性決定簇產生的抗體具有較強的中和作用,稱中和抗體,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對異型病毒也有一定中和能力。二次感染時,如血清中增強性抗體活性弱,而中和抗體活性強,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則病毒血癥迅速被清除,患者可不發病,反之,體內增強性抗體活性強,后者與病毒結合為免疫復合物,通過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膜上的Fc受體,促進病毒在這些細胞中復制。稱抗體依賴性感染增強現象(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導致登革出血熱發生。有人發現Ⅱ型登革病毒株有多個與抗體依賴性感染增強現象有關的抗原決定簇,而其他型病毒株則無這種增強性抗原決定簇,故Ⅱ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易引起登革出血熱。

  Halstead認為增強性抗體和中和抗體在體內并存時,只有當中和抗體下降到保護水平以下時才能發生ADE現象。嬰兒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登革病毒抗體后,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可以發生登革出血熱。有人研究6~8月齡嬰兒血清中登革病毒中和抗體已降到保護水平以下,而增強性抗體還在有效濃度內,如遇上登革病毒流行,則易患登革出血熱,這與臨床上登革出血熱嬰兒多數是6~8月齡是相符合的。

  含有登革病毒的單核細胞,在登革病毒抗體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轉運到全身,成為免疫反應的靶細胞,由活性T細胞激活單核細胞,釋放各種化學介質,激活的T細胞本身亦可釋放一系列淋巴因子。這些生物活性物質激活補體系統與凝血系統,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導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組胺增高,組胺可擴張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I型變態反應參與存在。登革病毒抗原與有Fc受體和病毒受體的血小板相結合,登革病毒抗體與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結合,產生血小板聚集、破壞,導致血小板減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減少。血小板減少可導致出血,還可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壁,激活補體系統,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損傷,Ⅲ型變態反應也參與發病。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