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 鼠疫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主要為鼠類和其他野生嚙齒動物,其中以黃鼠屬、旱獺屬等尤為重要,借鼠蚤傳播。肺鼠疫患者是人傳人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間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傳家鼠。家鼠死亡后鼠蚤另覓宿主。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病原菌在蚤前胃大量繁殖而發生壅塞,受染蚤再附人體吸血時,除散布含病菌的糞便于皮膚外,含菌血栓常因反流而侵入人體內。蚤糞中的病菌偶也可被擦入創口而使人受染,當人將蚤打扁壓碎時,蚤體內病菌也可經創口進入人體。此種“鼠-蚤-人”是人鼠疫(腺型)的主要傳播方式。

  腺鼠疫可并發敗血癥而導致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桿菌可借飛沫或氣溶膠以“人-人”的方式傳播,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此外,直接接觸患者的痰、膿液,病獸的皮、血、肉,吸入染菌塵土、以口嚼蚤、進食未煮熟野生嚙齒動物等,也有感染患病的機會。最近研究發現,本病有由蜱類傳播的可能性。

  (三)易感者 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預防接種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季節與鼠類活動(黃鼠與旱獺能帶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關,南方多始于春而終于夏,北方則多起于夏秋而延及冬季。肺鼠疫以冬季為多。

  【臨床表現】

  潛伏期2~3天,預防接種后可延至9~12天。臨床上大多表現為腺型、肺型及二者繼發的敗血癥型。近年來輕型及隱性感染也相當常見。輕型僅表現為不規則低熱,全身癥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壓痛,無出血現象;本型多見于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除輕型外的其他各型,起病急驟,均有較重的毒血癥癥狀及出血現象。

  (一)腺鼠疫 最為常見,多發生于流行初期,淋巴結在病程第1天即有增大,伴紅、腫、痛,于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累及,依次為腋下、頸部和頜下,一般為一側偶或雙側、多處同時出現。腫大的淋巴結可化膿潰破或逐漸消散,潰破后傷口愈合較慢。

  未及時治療的多數患者,在淋巴結腫大后病情加劇,而于3~5天內因嚴重毒血癥、休克、繼發敗血癥或肺炎而死亡。如能渡過1周,則恢復機會增多。

  (二)肺鼠疫 多見于流行期的高峰,患者毒血癥顯著,在24~36小時內出現咳嗽、呼吸短促、紫紺等,繼而發生較著的胸痛,最初痰量少,后轉稀而多,色鮮紅而含泡沫,有大量病菌。呼吸困難和發紺加劇,而肺部僅聽到散在羅音或胸膜摩擦音,故癥狀與體征很不相稱。患者可因休克、心力衰竭等而于2~3日內死亡,臨終前患者全身皮膚呈高度發紺,故有“黑死病”之稱。

  (三)敗血型鼠疫 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的病情險惡,乃人體抵抗力弱而病原菌毒力強、菌量多等所致。全身毒血癥癥狀、中樞神經系癥狀和出血現象均極嚴重,體溫過高或不升。患者譫妄或昏迷,并出現休克或心力衰竭,處理不及時每于數小時至2~3天內死亡。

  (四)其他少見類型 除輕型如上述外,尚有皮膚鼠疫、眼鼠疫、扁桃體鼠疫、腸鼠疫、腦膜型鼠疫等,不一一詳述。

  各型鼠疫的病程一般為1周左右。

  【輔助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多,貧血屬輕中度,依出血情況而定。腸鼠疫的大便呈血樣或粘液血樣。

  取血(包括死者心血)、膿、痰、腦脊液、淋巴結穿刺液、死者及動物的臟器(包括骨髓)等作涂片及送培養。涂片行各種染色(包括熒光抗體染色)后鏡檢,對可疑菌落作涂片、噬菌體裂解試驗、血凝試驗、動物接種等,操作時須有嚴格規程和隔離設施。

  血清學檢查常用反向血凝試驗,用于檢測F1抗體,急性期間隔二周的血清的抗體滴度呈4倍增長時,有診斷意義。一次滴度≥1∶100時也有診斷價值。其他的檢測方法有間接血凝試驗、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等。

  【預防】

  在流行地區從事高危職業者及接觸鼠疫桿菌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考慮使用甲醛滅活的全菌菌苗,每6個月重復接種一次。短期進入疫區的旅游者可服用四環素或復方SMZ預防。擬診為肺鼠疫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而腺鼠疫只需認真洗手預防。與肺鼠疫患者接觸者,可服用四環素250mg,每日4次。有呼吸道癥狀或發熱者,應接受醫療觀察。

  森林嚙齒動物的鼠疫可傳播至城市鼠類,構成長期威脅。預防取決于控制城市老鼠數量和處理其排泄物以及監測野生動物及其捕食者。避免接觸病獸及其尸體,并使用蚤類驅避劑。目前,尚無消滅野生動物鼠疫的可行措施。在流行地區,減少居住環境里嚙齒動物的棲息地是重要的。在用藥物毒殺家庭周圍的嚙齒動物之前,應先控制昆蟲,以防動物身上的蚤類轉而來叮咬人或家畜。

  【預后】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應用抗菌藥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敗血癥、腦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療時幾無一幸免,如及早積極處理,則每可轉危為安。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