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臨床表現】
潛伏期與感染的細菌量及臨床類型有關,食入染菌食物后8~48小時發生胃腸炎癥狀,如感染菌量大可在12小時內發病,小量感染因病原體繁殖需要時間稍長,潛伏期可在48小時左右,敗血癥型與傷寒型潛伏期約為1~2周。
(一)胃腸炎型 是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約占70%,急性起病,開始時惡心、嘔吐,隨后迅速出現腹部絞痛和腹瀉,大便常為水樣,量多,很少或沒有糞質,偶可呈粘液或膿性腹瀉,大便每天數次至數十次,常有發熱達38~39℃,可伴有畏寒,沙門菌胃腸炎的病情輕重差異很大,有些病人并無發熱,只有稀爛大便,重的可呈暴發型伴有迅速脫水,可由于脫水重而引起休克和腎功能衰竭,甚至可迅速死亡,此種情況在早產兒和營養不良小兒較易產生。
沙門菌胃腸炎的癥狀多在2~3天消失,偶爾病程亦可遷延至2周之久,病死率很少超過1%,死亡病例幾乎都是嬰兒,老人和身體衰弱的人。
白細胞數多為正常,所有病例的血培養幾乎均陰性,在急性期幾乎所有病人的大便均可培養出病原菌,胃腸炎開始后兩周約有50%病人大便培養仍為陽性,此型較常見的病原菌為鼠傷寒沙門菌。
(二)傷寒型 臨床癥狀與輕型傷寒相似,但潛伏期較短(平均約3~10天),病程亦較短(一般為1~3周),病情多較輕,熱型呈弛張熱或持續,亦可有相對緩脈,但皮疹少見,腹瀉較多,腸出血及腸穿孔很少發生,傷寒型偶有以胃腸炎作為前驅表現,在典型的胃腸炎癥狀后出現傷寒表現,白細胞數減少,血、大便培養陽性,較常引起傷寒型的病原菌為豬霍亂沙門菌。
(三)敗血癥型 此型病例呈散在性,常見于兒童,虛弱者和有慢性疾患者,起病多急驟,但亦可徐緩起病,有發熱,寒戰,出汗及胃腸道癥狀,熱型呈不規則型,弛張型或間歇型,高熱持續1~3周不等,有并發癥如化膿性病灶時,則發熱可遷延更長時間,甚至達數月之久,或為反復急性發作,肝脾常腫大,黃疸及譫妄偶見,多數病例的白細胞數正常,血培養有病原菌,但大便培養常陰性,與傷寒病的持續菌血癥不同,其病原菌是間歇進入血循環的,最常見的病原菌為豬霍亂沙門菌。
(四)局部化膿感染型 患者過去或入院時有菌血癥階段。在發熱階段或退熱后,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局部化膿性病灶,亦可由輕型病例所并發,或在發病前完全沒有癥狀,這些化膿性病灶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生,成為臨床的主要表現,支氣管肺炎,膿膿腫,胸膜炎,膿胸,心內膜炎,心包炎,腎盂炎,肋軟骨膿腫,肋骨骨髓炎,腦膜炎等較多見,此外,腮腺炎,脾膿腫,腹膜腔內膿腫,乳腺膿腫,皮膚潰瘍等文獻亦有記載。
在某些疾患如鐮狀細胞貧血等病人,易發生本型感染,化膿感染灶常出現于原有病變的局部,如血腫,梗塞,囊腫,新生物,動脈瘤等。
沙門菌感染的四種臨床類型常不易明確劃分,它們常互相重迭;如胃腸炎可伴發或繼發菌血癥;敗血癥每并發局部化膿灶;局部化膿灶亦可繼發菌血癥。
沙門菌感染可無癥狀,僅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大便培養陽性、血清凝集效價升高,這些人沒有癥狀,但有與病人接觸或進食過污染食物的歷史。
動物常可被多種沙門菌感染,而且食物的儲存,運輸,分配等過程中可以互相接觸污染,故人類偶可同時感染兩種沙門菌。
【實驗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大多正常,有局灶性化膿性病變時明顯升高,可達20×109/L~30×109/L.
(二)糞便檢查 部分糞便有粘液和血,有的鏡下中性白細胞增多,尤以嬰幼兒多見。
(三)細胞學檢查 胃腸炎時易從嘔吐物和糞便中分離到病原菌,并與可疑食物中分離到的相一致,胃腸道外感染時,每可從血、骨髓,膿液和其他體液如胸水,腦脊液,關節積液等中測得病原菌,反復培養可提高陽性率。血清凝集試驗對診斷的幫助不大。
【病理變化】
多數患兒呈胃腸粘膜炎變,輕重不等。重者病變范圍廣泛,不局限于小腸。如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可侵犯整個消化道,自食道下端、胃、小腸直至結腸、直腸。小腸與結腸粘膜糜爛,有多發性膿腫與潰瘍形成,引起痢疾樣膿血便。小腸集合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可腫大,膽囊也可腫大。少數病例通過腸壁淋巴組織可經血行性播散引起敗血癥,并易發生遷延性損害如支氣管肺炎、膿胸、化膿性腦膜炎、腎盂腎炎、骨髓炎等。傷寒型的病理變化與傷寒相似,但腸壁變化較輕微,罕見腸出血與腸穿孔。
【診斷說明】
在流行地區,如遇到類似敗血癥、急性胃腸炎、痢疾樣病時,應該警惕沙門氏菌感染的可能。夏、秋季不明原因的發熱和腹瀉尤須注意。確診有賴于從血液、糞便或膿液中分離病原菌或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血清中抗體。沙門氏菌屬感染須與原發性肺結核,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敗血癥,由肉毒桿菌、葡萄球菌或嗜鹽菌等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急性細菌性痢疾等疾病作鑒別。
【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胃腸炎型傷寒應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化學毒物與生物毒物引起的胃腸炎相鑒別;傷寒型和敗血癥型應與傷寒及副傷寒相鑒別,典型傷寒有玫瑰疹、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可發生腸穿孔、腸出血等并發癥,而傷寒型及敗血癥型沙門氏菌感染則罕見或缺如,血清肥達氏反應及血、大小便培養有助于鑒別診斷;局部化膿感染型與其他細菌引起的局部感染,臨床上很難區別,須通過局部病灶膿液培養致病菌以資鑒別。
【治療說明】
(一)對癥處理 胃腸炎應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為主,輔以必要的對癥處理,輕、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溶液,嚴重失水者靜脈補液,對年老、年幼或虛弱者應給予支持療法,中毒癥狀嚴重并有循環衰竭應注意維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時可采用腎上腺皮質類激素,腹痛,腹瀉于禁食后每可顯著改善,重癥患者可試用抗分泌的藥物如黃連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鈣,消炎痛等,解痙劑以短期應用為宜。
(二)病原治療 無并發癥的胃腸炎型患者不必應用抗菌藥物,嚴重的胃腸炎或發育不良的嬰兒及免疫缺陷者應加用相應抗菌藥物。
敗血癥型、傷寒型和局部化膿感染型必須用抗菌藥物治療,氟喹諾酮類藥物為首選,一般可用氧氟沙星300mg,2次/d,口服或200mg,每8~12小時靜脈滴注,療程14天,或環丙沙星500mg,2次/d口服,或每8小時靜脈滴注,療程14天,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對革蘭氏陰性桿菌活性高,且不易產生耐藥,但因其影響骨骼發育,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慎用,除氟喹諾酮類藥物外,第二、三代頭孢菌、氨芐青霉素,復方新諾明對于沙門氏菌屬感染也有很好的療效,氯霉素仍可用于非耐藥的沙門氏菌感染,有骨髓炎,腦膜炎等局灶性感染時應較長期靜脈內給藥,同時做手術引流。
【預后】
沙門氏菌屬感染的輕重不一,預后也極不一致。輕癥胃腸炎型很少死亡,但敗血癥型的病死率較高,死亡大多由于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并發癥。小嬰兒患本病時病程較長,可達15~30天,預后較年長兒差。爆發型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新生兒患者的病死率可達30.9%或更高。
【預防說明】
(一)控制傳染源 妥善處理病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保護水源,禁止食用病畜病禽。
(二)切斷傳播途徑 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和食物加工管理、不喝生水,肉、禽、乳、蛋類的處理,加工,貯存均應嚴防污染,食用時應煮熟煮透,生熟分開,腹瀉患者不應接觸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