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概述】
皮膚結核病在解放前占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初診病例的0.5%,現為0.11%。
由于機體免疫力、結核菌的毒性和入侵途徑的不同,本病在臨床上可有各種不同類型。
【發病機制】
(一)病原菌 引起本病的結核菌大多為人型(70%~80%以上),少數為牛型(5%~25%)。
(二)感染途徑
1.自我感染 極大多數皮膚結核病系由此途徑感染,其中包括:①經血液循環傳播,如丘疹壞死性皮膚結核和硬紅斑。②經淋巴液傳播,如繼發性瘰疬性皮膚結核。實際上淋巴和血液循環兩系統之間的關系甚為密切,故一般均經淋巴血液循環傳播。③由鄰近的局部病灶直接傳播到皮膚,如尋常狼瘡。④自我接種,通過自然腔道將病菌帶至腔口附近皮膚,如腸結核患者的病菌可被帶至肛周皮膚而引起結核性潰瘍。
2.外來感染 少數病例由于皮膚本身有輕微損傷,如抓破、擦破或裂隙,結核菌可直接由患者或經為病菌污染的物質侵入皮膚而產生原發性感染。大多數患者已早受結核菌感染,此外感染實際上系再感染,如疣狀皮膚結核。
3.機體的抵抗力 皮膚結核病的產生與機體的一般抵抗力有關。營養不良、疲乏、不衛生等可使抵抗力降低而增加發病。患其他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等后,機體抵抗力每有減弱,亦易感染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種類很多,臨床表現變化很大,對其分類各家尚無統一意見。我們根據其免疫學改變、臨床表現、組織病理象、感染途徑等分類如下:
1.局限型 主要由局部擴散,病損處易查見病菌,呈典型結核的病理改變,病程很長。屬于此型者有:①結核性初瘡;②疣狀皮膚結核;③尋常狼瘡;④瘰疬性皮膚結核;⑤腔口結核性潰瘍等。
2.血源型 主要經血行播散,病損內不易查見病菌,病理檢查除有結核的變化外,常并有血管改變。皮損分布對稱,發病較急。屬于此型者有:①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結核;②瘰疬性苔蘚樣皮膚結核;③丘疹壞死性皮膚結核;④硬紅斑。
尚有一些疾病,如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瘡、酒渣鼻樣結核疹和苔蘚樣結核疹,過去根據病理組織象有結核樣結構,曾認為系皮膚結核,但現在根據病灶處從未找到病菌,抗結核治療無效,結核菌素結果不定等已否定是結核性。
較常見的皮膚結核病有:
(一)尋常狼瘡 占所有皮膚結核病的50%~75%。多見于青年及兒童,好侵及面部、臀部及四肢,亦可累及粘膜。基本損害為針頭至黃豆大小的結節,質地柔軟,呈褐紅色,用玻片按壓時呈棕黃色。用探針以輕微壓力很易刺入,有少許出血及痛感。損害可向周圍擴展,逐漸融合成片,邊緣非常明顯,病程冗長,多年不愈,或逐漸吸收而遺下菲薄、光滑的萎縮性疤痕。在疤痕邊緣上尚可有新的結節產生。結節亦可破潰形成潰瘍,愈后留有萎縮性疤痕。疤痕收縮可導致毀形,如鼻軟骨可被破壞穿孔,或因疤痕收縮使眼瞼外翻,鼻孔及口腔縮小,產生畸形,自有效的抗結核藥物問世后,此種毀形性狼瘡已極罕見。發生于小腿者,久病后可伴有象皮腫。根據損害大小、高低、數量、分布、發生部位、潰破與否等,尋常狼瘡又有各種形態,臨床上也有多種名稱,如扁平狼瘡、糠疹樣狼瘡、剝脫性狼瘡、銀屑病樣狼瘡、紅斑狼瘡樣尋常狼瘡、結節性狼瘡、腫脹性狼瘡、疣狀狼瘡、潰瘍性狼瘡等。
粘膜損害:狼瘡不僅侵及皮膚,也可累及上呼吸道及口腔粘膜。基本損害亦為結節,但極易破潰形成潰瘍。潰瘍一般無明顯疼痛,表淺,易出血,基底有小顆粒。鼻腔狼瘡患者常訴"長期感冒",鼻中多痂,易出血,久后粘膜因浸潤而肥厚,鼻腔受阻,導致呼吸困難,患者多用口呼吸。口腔粘膜病變最常見于牙齦,其次為硬軟腭,再次為懸壅垂。
病程緩慢,如不治療,可多年不愈。一般無自覺癥狀,偶可發生癌變。結素試驗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