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概述】
黑熱?。╧ala azar)又名內臟利什曼?。╲isceral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donovania)引起,經白蛉傳播的地方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長期不規則發熱、消瘦、進行性脾肝腫大和全血細胞減少癥等。
黑熱病曾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蟲病之一,流行于長江以北16個省、市、自治區650余個縣的廣大農村。建國后,經積極防治,采取控制傳染源和消滅傳播媒介的綜合措施,至1958年本病在廣大平原地區已基本消滅,并經長期監測成效大多鞏固。近年來僅在西北的荒漠和山丘地區尚有散發病例。從1985年以來病例數有所上升,尤以隴南和川北等山區為著;新疆和內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區,本病仍有散在發生。
【病因】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生活史可分為在人體內和白蛉體內兩個階段:①無鞭毛體,亦稱利杜體(LDbody)階段:見于人體和其他哺乳動物體內。呈橢圓形或圓形,直徑約2~4μm,寄生于單核-巨噬細胞內,以二分裂法繁殖;②前鞭毛體階段:見于白蛉胃內或22~26℃的培養基內,鞭毛自蟲體前端伸出體外,其長度與體長相仿,約11~16μm,蟲體運動活潑。
白蛉叮刺黑熱病患者或受染動物時,無鞭毛體可隨血液進入蛉胃,48小時后發育為短粗前鞭毛體及梭形前鞭毛體,3天后發育加速并不斷以縱二分裂方式繁殖,數量大增,活動力增強,逐漸移向白蛉的前胃、食道和咽喉。第7天前鞭毛體大量集中于白蛉口腔并進入喙部、發育成熟而具有感染力。當白蛉再叮刺人或動物時,前鞭毛體即侵入皮下組織,脫掉鞭毛,身體逐漸變圓、向無鞭毛體轉化,并在巨噬細胞內大量繁殖,直至巨噬細胞脹破、原蟲逸出、又可被其他巨噬細胞吞噬,原蟲在巨噬細胞中不斷繁殖,造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大量增生,從而引起脾、肝等富含巨噬細胞的臟器的顯著增大。
【流行特征】
(一)傳染源 病人、病犬以及某些野生動物均可為本病的傳染源。
?。ǘ﹤鞑ネ緩?主要通過白蛉叮刺而傳播,偶可經口腔粘膜、破損皮膚、胎盤或輸血而傳播。經流行病學調查,在我國傳播媒介有以下四種白蛉:①中華白蛉,為我國黑熱病的主要媒介,分布很廣,除新疆、甘肅西南和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外均有存在;②長管白蛉:僅見于新疆;③吳氏白蛉:為西北地區荒漠內最常見的蛉種、野生野棲;④亞歷山大白蛉:分布于甘肅、新疆吐魯番的荒漠內。
?。ㄈ┮赘腥巳?人群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隨年齡增長而降低,因此年齡愈大,得黑熱病的機會愈小。病后免疫力持久。
?。ㄋ模┝餍星闆r 我國黑熱病大體上可分為三種流行病學類型:
1.人源型(平原型) 主要見于平原地區,如蘇北、皖北、魯南、豫東、冀南、陜西關中及南疆喀什三 角洲等,當地黑熱病主要在人群中相互傳染?;颊咭阅?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少年居多,成人亦不少見,嬰兒則很 少感染。有皮膚黑熱病發生。犬利什曼病極少見。傳播 媒介為家棲型中華白蛉和長管白蛉。
2.犬源型(人犬共患型、山丘型) 主要見于丘 陵山區,如甘肅、青海、寧夏、陜北、山西、川北、冀 東北、豫西、遼寧、北京郊縣等。病犬為主要傳染源。 大多見于10歲以下的兒童。傳播媒介為野棲型中華白 蛉。
3.自然疫源型(荒漠型) 見于新疆、內蒙古某些荒漠地區。主要是某些野生動物的疾病,在荒漠附近的居民點以及進入這些地區的人群中可發生黑熱病。傳播媒介為亞歷山大白蛉?;颊咭?歲以內的嬰兒為多見,部分成人感染可表現為淋巴結型。
【發病機制】
原蟲在巨噬細胞內大量繁殖,直至細胞不能容納而破裂,原蟲逸出后又侵入其他巨噬細胞再行繁殖,如此循環不已,造成巨噬細胞大量破壞和增生,漿細胞亦大量增生。受累最嚴重的是富含巨噬細胞的脾、肝、骨髓、淋巴結等。脾臟常顯著腫大,脾內小血管阻性充血或梗塞,晚期網狀纖維及結締組織增多,脾質變硬。肝臟大多輕至中度腫大,枯否氏細胞和肝竇內皮細胞充滿原蟲、竇道常被阻塞,肝細胞萎縮或呈脂肪變性,感染嚴重者肝功能減損。骨髓造血組織極度增生,脂肪明顯減少;單核-巨噬細胞大為增加、內含原蟲,漿細胞亦見增多,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大為減少,中幼粒細胞則異常增多,有核紅細胞增加,巨核細胞數正常,但血小板形成顯著減少。淋巴結常輕至中等度腫大,單核-巨噬細胞和漿細胞大量增加,常能找到原蟲。在皮膚及皮下組織內可發現感染原蟲的巨噬細胞。由于巨噬細胞和漿細胞的大量增生,血漿球蛋白常明顯增加,主要為IgG,大多為非特異性抗體,無保護作用。
【臨床表現】
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3~8月(10余天至2年以上)。起病大多徐緩,偶有急起者。主要臨床表現為:
1.長期發熱:熱型可擬似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等。約1/3~1/2的病例呈雙峰熱。全身中毒癥狀一般不明顯,脈搏與體溫平行上升。發熱一般持續一個月左右消退,間歇數周后體溫又上升;如此復發與間歇交替,漸轉為長期不規則發熱。
2.脾、肝和淋巴結腫大 早期脾多已腫大,但不顯著。通常于病后3月脾腫可達肋臍線之間,半年后可達臍平,呈中等硬度,表面多光滑,如并發脾梗塞或脾周圍炎,可突發左上腹痛伴壓痛、晚期可伴脾機能亢進。肝臟和淋巴結常輕、中度腫大,質柔韌。偶有黃疸及腹水。
3.其他 晚期患者常有明顯貧血和血小板減少,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頭暈,以及鼻衄、齒齦出血等。多有營養不良、極度消瘦、皮膚粗糙干燥、毛發稀少、臉部皮膚色素沉著(故有黑熱病之稱),顏面四肢水腫、腹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