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概述】
萊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炎性蜱媒螺旋體病,疾病初期常以慢性游走性紅斑為特征。病變常是播散性,引起心臟、神經或關節病變。1975年,本病成批地集中發生美國康涅狄格州Lyme鎮的兒童中,因而得名。
【診斷】
萊姆病的病因未確定之前,臨床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慢性游走性紅斑和流行病學史。但是,對于那些缺乏皮疹而有神經、心臟和關節疾病的患者診斷則較困難。burgdorfer疏螺旋體的發現為本病提供了特異性性診斷論據。但是,從患者液或其他標本檢出螺旋體的陽性率極降低,此項檢查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常規試驗。1982年以來,國外分別以burgdorfer疏螺旋體的全菌蛋白或全菌涂片作為抗原,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或音質免疫熒光法(IIF)測定患者血清抗burgdorfer疏螺旋體抗體,陽性率在早期慢性游走性紅斑患者得為53—67%,在晚期患者為90—100%.ELISA比IIF更為敏感。測定血清抗Burgdorfer疏螺旋體抗體已成為臨床診斷萊姆病的必備試驗。抗疏螺旋體的特異性IgM抗體通常在發病后第3——6周達到高峰。特異性IgG抗體水平升高較慢,高峰一般出現在神經和關節病變階段,并可長期持續。慢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抗螺旋體水平升高,對診斷萊姆病腦病膜炎有價值。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提出診斷萊姆病的標準如下:在流行區,慢性游走性紅斑(單個紅斑的直徑必須至少為5cm,并應由醫師檢查后確定)或抗burgdorfer疏螺旋體抗體滴度≥1∶256,及1個或1個以上器官系統受累;在非流行區,慢性游走性紅斑及抗burgdorfer疏螺旋體抗體滴度≥1∶256,或慢性游走性紅斑及1個或1個以上器官系統受累,或抗體滴度≥1∶256及1個或1個以上器官系統受累。符合以上條件的任何1條者可診斷為萊姆病。
【治療措施】
選用適當的抗生素,及時治療早期萊姆病可迅速控制癥狀和防止晚期病變。早期慢性游走性紅斑在成人首選藥物是四環素,250mg,口服,每日4次。孕婦、哺乳期婦女和8歲以下兒童宜用青霉素治療。兒童按每日每公斤體重30—50mg,分3次服,對青霉素過敏者可服紅霉素,兒童按每日每公斤體重30mg,分3次服,療程10—20天。大約10—20天。大約15%的患者在治療的頭24小時會發生Jarisch-Herxheimer樣反應。疾病后期通常需要經胃腸外的抗生素治療。
⑴對萊姆心病炎可使用第三代頭孢毒素如頭孢噻肟三嗪,每日2g,靜脈點滴,療效14天。其他有類似療效的藥物如青霉素,每日2000萬U,靜脈點滴,療程14天,羥氨芐青霉素500mg,口服,每日3次,連服14—21天;強力霉素100mg,口服,每日2次,連續服14—21天。有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或P—R間期延長的患者需要心臟監護。對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如果單獨用抗生素治療24小時無改善,加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有幫助。
⑵對萊姆神經病變如面神經麻痹,可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療方案(如上所述),療程至少21天。萊姆腦膜炎以頭孢噻肟三嗪,每日2g,1次靜脈點滴,療程14—21天,或用青霉素每日2000萬U,分次靜脈點滴,療程10—21天。
⑶對萊姆病關節以強力霉素100mg,口服,每日2次,療程30天;或以羥氨芐青霉素500mg,每日4次,并用丙磺舒500mg,每日4次,療程30天;或以青霉素2000萬U,每日分次靜脈點滴,療程4—21天。50%關節炎患者經過治療可獲蕕治愈。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制劑不僅對關節炎無益,還可能導致抗生素治療的失敗。嚴重的關節炎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者,滑膜切除可能成功。
⑷對患病的孕婦,在疾病早期用羥氨芐青霉素500mg,口服,每日3次,連用21天,在疾病晚期以青霉素2000萬U,每日1次或分次靜脈點滴,療程14—21天。
⑸對無癥狀的血清抗體陽性者不需要治療。
【病原學】
蜱產卵于陰暗潮濕的土縫、草根等處。幼早、若蟲及成蟲均靠吸血而生長發育。未成熟蜱多寄生于嚙齒類、食蟲類及鳥類等小型動物。成蟲多侵襲牛、羊、馬、犬、鹿及野兔等。蜱在春季開始活動,秋季開始在自然界或縮主身上越冬。在自然界越冬則與蜱的棲息地一致,如林區被覆蓋的枯枝落葉層,小型野生動物的洞穴工地面裂縫。我國黑龍江省林區每年5月初冰尋融化后,在林區作業或通行的人常可遭到棲息于樹枝嫩葉或草叢上的蜱呆咬。螺旋體在受感染蜱的中腸發育。蜱叮咬宿主時,可通過帶螺旋體的腸內容物反流,唾液或糞便而傳播病原體。
【病因學】
1948年,Lenhoff在慢性游走性紅斑患者的皮膚病變組織標本中發現螺旋體。1年后Hellerstr?n提出蜱可能是螺旋體的攜帶者,而后者可能是慢性游走性紅斑中的致病因子。1981年美國微生物學家Burgdorfer在紐約附近萊姆病流行區的Sheltter島上,悼念解剖達敏蜱126只,發現其中77只有螺旋體,并主要集中在中腸。將受感染的蜱移寄于8只新西蘭白兔,10—12周后,全部兔的皮膚發生紅斑。經測定病兔血清抗螺旋體抗體均為陽性。同時發現萊姆病患者血清抗該螺旋體抗體亦為陽性。根據以上結果Burgdofer提出,從達敏蜱分離的螺旋體可能為萊姆病的致病因子,并將該螺旋體命名為Burgdorfer疏螺旋體。此后,從少數萊姆病患者的血液、腦脊液和皮疹標本檢出螺旋體,其特征和Burgdorfer疏螺旋體相似。從萊姆病關節炎患者的滑膜和滑膜液,從萊姆虹膜炎患者因失明而摘除的眼球組織,以及因全心炎死亡患者的心肌組織中均發現Burgdorfer疏螺旋體。類似的螺旋體亦從瑞士的蓖籽蜱分離出。Burgdorder螺旋體屬疏螺旋體屬,菌體長11—38μm,有鞭毛7—11條,微量需氧,是過氧化酶阻性菌。從患者的血液或其他標本取得原始分離物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