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臨床表現】
免疫缺陷者合并感染的特點為:①病情兇險,病死率高;②感染易擴散,嚴重感染如肺炎、敗血癥、腦膜炎等的發生率高;③感染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④發生復數菌感染的機會較多;⑤抗菌藥物的療效較差。
免疫缺陷者合并感染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與原發疾病、病原菌種類和誘發因素等有一定關系(表11- 56)。
表11-56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原發疾病、誘發因素和臨床表現
病原微生物 | 誘 發 因 素 | 臨 床 表 現 |
金葡菌 | 靜脈導管 | 局部皮膚感染 |
鏈球菌、表葡菌 | 心瓣修補術,腦室內導管 | 全身感染 |
肺炎球菌 | 脾切除、脾功能異常 | 肺炎、腦膜炎、敗血癥 |
綠膿桿菌 | 急性白血病,深度燒傷、腎移植、肺囊性纖維化,尿路梗阻 | 創面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敗血癥 |
沙雷菌屬 | 留置導尿管、輸液、噴霧器 | 創面感染、尿路感染、骨關節炎、心內膜炎、敗血癥 |
李斯特菌 | 白血病、老年、新生兒 | 腦膜腦炎、敗血癥 |
星形奴卡菌 | 器官移植、惡性腫瘤 | 肺炎、皮下膿腫、全身化膿病變 |
丙酸桿菌 | 人工心瓣移植 | 心內膜炎、敗血癥、腦膜炎、全身化膿病變 |
真菌 | 激素廣譜抗生素、白血病、腫瘤、器官移植 | 肺炎、腦膜炎、敗血癥、心內膜炎 |
弓形體 | 孕婦、器官移植 | 發熱、淋巴結腫、脾腫大、皮疹等 |
卡氏肺孢子蟲 | 淋巴瘤、實體瘤、細胞免疫缺陷 | 肺部感染 |
病毒 | 白血病、腫瘤、器官移植 | 皮膚病變、肺炎、肝炎等 |
【診斷說明】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診斷時應考慮感染的部位及可能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患者的免疫狀態兩個方面。
免疫缺陷者感染,往往不易及時診斷,因為:①免疫缺陷和原發疾病的存在使感染的臨床表現不典型;②致病微生物常是對正常人不致病或很少致病者,因此病原學診斷常較困難;③混合感染的機會多,常難以確定何者為病原體;④常有多系統功能紊亂,限制了某些檢查的進行。
對感染性質的基本診斷措施與免疫功能正常者相仿,包括詳細病史詢問、全面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主要是病原體的確定)。對感染的類型、部位、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相伴癥狀和炎癥反應程度皆需進行了解。
在進行病史詢問時也可了解病人的一些免疫狀況。如有接觸性皮炎者則可除外細胞免疫缺陷,有粘膜皮膚念珠菌病者提示T細胞功能異常。口瘡可為嚴重白細胞減少癥的早期癥狀,葡萄球菌皮膚感染和反復發生肺炎者提示白細胞趨化作用不良。
血、尿和糞便常規檢查有助于對感染的初步診斷,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能提示病原體類別,也能確定有無白細胞減少癥。血、痰、骨髓以及其它體液的涂片、培養或動物接種皆有發現病原體的機會。可測定白細胞粘附、移動、趨化和吞噬功能。免疫球蛋白測定,必要時包括IgG亞型的測定和B細胞的定量皆有助于對B細胞功能的了解。有低丙球蛋白血癥者則應測定病人在免疫前后產生特異性抗體的能力。T細胞功能則可通過淋巴細胞形態和計數、延遲皮膚過敏反應觀察、T細胞亞型及其計數、一般抗原(如植物血凝素等)或特異性抗原(如PPD、鏈激酶-鏈道酶、白念珠菌等)刺激后的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等測定。
【預防說明】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預防 免疫缺陷者感染的治療效果多不滿意,因此預防感染的發生更為重要。預防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所有能損傷防御功能的診治措施皆應嚴格掌握,只在有絕對指征時才使用。各種導管(尤其是導尿管)應盡量少用,必須應用者應經常調換。有導致菌血癥或促使感染在局部散播的某些操作對免疫缺陷者更具有危險性;因此,各種內鏡檢查、血管造影、逆行膽管造影、牙科操作等皆應嚴格掌握,必須進行者應在操作前數小時和操作后1~2天內予以適當抗菌藥物。
2.患者周圍環境的消毒隔離 目前認為對于免疫缺陷者,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嚴重減少者(<1000/mm3)應予隔離措施,所有病人用水、飲食、醫療器械等皆須經過消毒,空氣層流也可采用。有關醫務人員必須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3.預防性抗菌藥物的應用 采用口服抗菌藥物以消除患者的自身腸道細菌,采用的藥物有新霉素、慶大霉素、多粘菌素類、制霉菌素等。但胃腸道反應多見,患者常難以完成療程,且費用較大。目前認為不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
近年有報道:針對某種免疫缺陷者在病程的某一階段發生感染的常見病原微生物選用有效藥物,即選擇性清除污染方案。據已進行的臨床試驗有一定效果者有:氟喹諾酮類用于防止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氟康唑預防念珠菌屬感染;阿昔洛韋預防單純皰疹感染;復方SMZ-TMP預防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等。但大多尚存在一定缺點,且均不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4.改善機體防御功能 免疫球蛋白、轉移因子等的應用、中性粒細胞的輸入、菌苗注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