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概述】
黃熱?。▂ellow fever)是黃熱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伊蚊傳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臨床特征有發熱、劇烈頭痛、黃疸、出血和蛋白尿等。
【診斷】
重癥病例的診斷一般無困難,流行病學資料及一些特殊臨床癥狀如顏面顯著充血、明顯相對緩脈、大量黑色嘔吐物、大量蛋白尿、黃疸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輕癥和隱性感染不易確診,常需依賴血清免疫學試驗包括單克隆抗體、ELISA等技術始能得出結論,也可采用PCR檢測血標本的病毒RNA,必要時作血液的乳鼠腦內接種以分離病毒。若患者以往未患過同屬病毒感染,則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結試驗等的陽性結果即可藉以作出診斷。如第2份血清中仍無特異性抗體的出現,則可將黃熱病的可能性除外。
【治療措施】
本病無特效療法,曾試用于干擾素誘導劑polyⅠ∶C和病毒唑(ribavirin)于恒河猴的早期實驗性感染,未獲明顯效果。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至完全恢復為止,即使輕癥病例也不可忽視,以防止心血管系統突然發生變化,活動量宜逐漸增加。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發生頻繁嘔吐時禁食,并于靜脈內適量補液,給予5%~10%葡萄糖鹽水或血漿,但需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ǘΠY治療 高熱給予酒精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溫措施。劇烈頭痛可采用小量解熱鎮痛劑,但忌用可導致出血的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止吐可用胃復安5~10mg口服或肌注,呃逆嚴重可肌注或靜注利他林10~20mg等。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試用于有心肌損害者,同時給氧吸入。有繼發細菌感染或并發瘧疾者給予合適抗菌藥物或抗瘧藥。休克、DIC、尿毒癥、心力衰竭等的處理見有關各節。
重癥病人如能進入重點監護室,則某些病例可能因而獲救。
【病原學】
病原為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屬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的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過去的蟲媒病毒B組)與同屬的登革熱病毒等有交叉免疫反應。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37~50nm,外有脂蛋白包膜包紅,包膜表面有刺突。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分子量約為3.8×106,長約11kb,只含有一個長的開放讀碼框架,約96%的核苷酸在此框架內。黃病毒基因組分為二個區段:5'端1/4編碼該病毒3個結構蛋白,即C蛋白(衣殼蛋白)、M蛋白(膜蛋白)和E蛋白(包膜蛋白);3'端3/4編碼7個非結構蛋白?;蚪M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編碼區。
E蛋白是主要的包膜糖蛋白,含有病毒血凝素和中和抗原決定簇,可能是某些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配體,當它與受體結合,可對細胞產生感染。E蛋白樘可能是一種膜融合蛋白,可誘導病毒顆粒的包膜與細胞膜融合,促使病毒顆粒進入細胞而引起感染。M蛋白能導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加,并形成病毒顆粒的表面結構。非結構蛋白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在病毒免疫反應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黃熱病病毒有嗜內臟如肝、腎、心等(人和靈長類)和嗜神經(小鼠)的特性。經雞胚多次傳代后可獲得作為疫苗的毒力減弱株。易被熱、常用消毒劑、乙醚、去氧膽酸鈉等迅速滅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數月,在凍干情況下可保持活力多年。小鼠和恒河猴是常用的易感實驗動物。
【發病機理】
病毒侵入人體后擴散到局部淋巴結,并在其中復制繁殖,數日后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癥,主要累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橫紋肌等。以后病毒從血中消失,而在脾、骨髓、淋巴結等處仍可檢出。病毒的強毒株常主要侵犯肝臟,并引起嚴重病變。
【病理改變】
黃熱病的病理變化乃病毒聚集于各器官組織,并在其中復制增殖所引起。肝病變主要見于小葉中間帶,肝細胞呈濁腫、點狀凝固性壞死及嗜酸性透明變性,形成具相當特征性的康氏小體(Councilman bodies);嚴重肝病變可導致深度黃疸、各處出血、低血糖等。腎病變輕重不一;見于近曲小管,小管上皮濁腫、脫落或壞死,管腔充塞顆粒樣碎屑;腎功能減退和尿毒癥乃血容量減少、腎小管壞死等所引起。心肌有廣泛退行性變和脂肪浸潤,偶有灶性出血,病變常累及竇房結和希氏束;臨床上可出現心率減慢、心律失常、低血壓、心力衰竭等。腦部偶見水腫及灶性出血,系繼發于腦組織缺氧和乳酸血癥等代謝改變,而非病毒直接侵犯所致。各臟器組織元炎癥細胞浸潤,此乃本病的特征之一。出血傾向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和凝血因子減少有關。
【流行病學】
黃熱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熱帶地區,3~4月份的病例較多。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地區,雖在地理、氣候、蚊、猴等條件與上述地區相似,但至今尚無本病流行或確診病例的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南美洲各國由于廣泛進行疫苗接種和采取防蚊、滅蚊措施,本病在城市中已基本絕跡;但近年來因人群移居森林地區、埃及伊蚊重行出現、蚊蟲對殺蟲劑產生耐藥性、預防措施有所松懈等因素,本病發病率在近5~6年內有回升的趨勢。在1987~1991年間,黃熱病在尼日利亞流行,幾十萬人受到感染。黃熱病在農村,特別是非洲各地農村的流行則始終未見終止。黃熱病可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兩種。
?。ㄒ唬﹤魅驹础〕鞘行偷闹饕獋魅驹礊椴∪思半[性感染者,特別是發病4日以內的患者。叢林型的主要傳染源為猴及其他靈長類,在受染動物血中可分離到病毒。
?。ǘ﹤鞑ネ緩健鞑ト河槲孟x,城市型以埃及伊蚊為唯一傳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叢林型的媒介蚊種比較復雜,在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趨血蚊屬(Hemagogus)、煞蚊屬(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趨血蚊屬等-猴的方式循環。人因進入叢林中工作而受染。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后經9~12天即具傳染性,并可終生攜帶病毒。
(三)易感者 在城市型中無論男女老少均屬易感,但成年人大多已獲得免疫,故患者以兒童為多。在叢林型中則患者多數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未發現有再感染者。
黃熱病的輕型和隱性感染病例遠較重病患者為多,可由前兩者體內存在特異中和抗體而證實,這些病例對本病的傳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無免疫的人群大批進入會造成本病的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