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 黃熱病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2頁

  【臨床表現】

  黃熱病毒感染后,5%~20%出現臨床疾病,其余為隱性感染。潛伏期為3~7日,輕癥可僅表現為發熱、頭痛、輕度蛋白尿等,而不伴有黃疸和出血,持續數日后即恢復。重癥一般可分為感染期、中毒期和恢復期3期。

  (一)感染期 起病急驟,伴有寒戰,繼以迅速上升的高熱、劇烈頭痛、全身疼痛、顯著乏力、惡心、嘔吐、便秘等。嘔吐物初為胃內容,繼呈膽汁樣。患者煩躁焦慮、顏面緋紅、結膜充血、舌紅絳、膚干燥。心脈率初與發熱平行增速,以后漸轉為相對緩脈。本期持續約3天,期末有輕度黃疸、蛋白尿等。

  (二)中毒期 一般開始于病程第4天,部分病例可有短暫(數小天至1天)的癥狀緩解期,體溫稍降復升而呈鞍型。本期仍有高熱及心率減慢,黃疸加深,黃熱病因此得名。患者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嘔吐頻繁。蛋白尿更為顯著,伴少尿。本期的突出癥狀為各處出血現象如牙齦出血、鼻衄、皮膚瘀點和瘀斑,胃腸道、尿路和子宮出血等。嘔吐物為黑色變性血液。心臟常擴大,心音變弱,血壓偏低。嚴重患者可出現譫妄、昏迷、頑固呃逆、尿閉等,并伴有大量黑色嘔吐物。本期持續3~4天,死亡大多發生于本期內。

  (三)恢復期 體溫于病程7~8天下降至正常,癥狀和蛋白尿逐漸消失,但乏力可持續1~2周甚至數月。在本期內仍需密切注意心臟情況。一般無后遺癥。

  【并發癥】

  重要并發癥有休克、腸出血、心臟損害、多臟器功能減退以及DIC、細菌性肺炎、腮腺炎等。

  【輔助檢查】

  (一)一般常規及生化檢查 早期中性粒細胞數減少,血小板計數正常或稍減少。血清膽紅素、ALT、AST等升高。病程等4~5天尿蛋白可增高至3~5g/L.大便隱血常呈陽性。腦脊液壓力常增高,細胞數正常。心電圖可示ST-T波異常、PR和QT間期改變等。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見于黃疸病例。

  (二)病毒分離 取病程4日以內的患者血液注入乳鼠腦內或傳代的Vero細胞,可分離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學進行鑒定。

  (三)血清免疫學試驗 取急性期及發病后2~4周的恢復期血清作IgM抗獲ELISA(IgM ontibodycapture ELISA)、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或中和試驗。IgM抗體、血凝抑制抗體和中抗體在發病后5~7天內出現,CF抗體在病后7~14天內出現。恢復期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以上增高者可確診為本病。由于IgM和CF抗體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效價升高時提示近期感染。如血清內有特異性IgG抗體且效價無動態變化,則提示病人過去曾感染過本病。

  采用ELISA方法檢測發病早期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有助早期診斷,此方法特異,敏感性較高,可在數小時內獲結果,在一般實驗室均可采用。

  (四)病毒核酸的檢測 應用逆轉錄(RT)-PCR方法檢測黃病毒RNA,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國內外均有報道,為本病的早期、快速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但此項檢查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條件,一般實驗室難以推廣。

  (五)肝穿刺檢查 對患者不宜進行肝穿刺,因可導致出血等嚴重后果。對死亡病例可用內臟穿刺刀截取小塊肝組織作病理檢查、小鼠接種和酶免疫測定(應用單克隆抗體或人多克隆IgM抗體)。

  【鑒別診斷】

  本病須與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回歸熱、病毒性肝炎、藥物性或中毒性黃疸,以及立克次體病、傷寒、其他各種出血熱(拉沙熱、非洲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阿根廷出血熱等)相區別。

  瘧疾可能與本病合并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涂片檢出瘧原蟲,也不能除外本病。應及早發現黃熱病的散發、早期或輕癥病例,忽視或漏診常可導致本病的爆發流行。

  【預防】

  預防的重點因不同地區、不同情況而異,在南美洲各城市應以防蚊、滅蚊為主,在非洲由于鎮、村等居民點比較分散,宜重點推行預防接種;有爆發流行時,預防接種和防蚊滅蚊需同時進行。一旦發現病例或疑似病例,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防疫機構,以便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管理傳染源 患者宜就地收治,予以防蚊隔離,這在病程最初4日內尤為重要。加強國境檢疫,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出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明書,必要時留檢觀察。

  (二)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防止黃熱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包括發現和消滅孳生地、捕捉和殺滅成蚊等。對耐223、666蚊株宜改用馬拉硫磷、殺螟松等新殺蟲劑。巴西等南美國家采用防蚊、滅蚊措施已取得顯著效果,1942年以來在城市中未發現本病患者。對來自疫區的各種交通工具如舟、車、飛機等給予嚴密滅蚊處理。

  (三)保護易感者 預防接種是防止暴發流行和保護個人的有效措施。當本病流行時,宜在一定人群中普遍進行預防接種,而以易感兒童為重點對象。許多國家已生產和接種雞胚減毒活17D疫苗,皮下注射0.5ml一次即可,成人和兒童劑量同量,95%的接種者可于接種后7~9月產生免疫力,并維持10年或更久。對雞蛋過敏者禁用,或用疫苗作皮試后再決定是否接種。6個月以內的嬰兒不能接種疫苗,最好在1歲后接種,以免發生腦炎。免疫功能低下者也不宜接種疫苗。防止人員、進入疫區的部隊、林業人員、獵民及與本病病毒有接觸的實驗室人員,以及去疫區的旅客等均需接種。

  近年來有應用皮膚劃痕法接種者,劃痕3條后置疫苗各一滴。

  【預后】

  以往認為本病的病死率達20%以上,這可能估計過高,因為如將輕癥和隱性感染包括在內,則病死率當在5%以下。重癥的病死率因不同流行而異,可達30%~90%.

  下列因素常導致死亡后果:①迅速進展至中毒期,血清膽紅素迅速增高;②嚴重出血現象和發生DIC;③因腎小管壞死而引起腎功能減退;④低血壓早期出現;⑤休克;⑥昏迷和驚厥;⑦頑固呃逆等。

  應時刻警惕病毒的突然惡化,在整個病程中甚至在恢復期內,均有發生心功能不全而導致死亡的可能。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