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用途:常用于老年性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炎;也可用于膽道及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還用于惡性瘧疾、鉤端螺旋體病以及旅游腹瀉的防治。
例題:紅霉素對哪種疾病不作首選:
A.白喉帶菌者 B.支原體肺炎 C.嬰兒沙眼衣原體肺炎 D.腦膜炎 E.軍團肺炎
答案:D
-----------------------------------------------------------------------------------------------------------------------------------
2.人工合成抗菌藥
(1)環丙沙星(又名環丙氟哌酸)
它為第三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與前兩代藥物比較,具有抗菌范圍更廣、作用更強、維持時間更長的特點。
①抗菌作用:對革蘭陰性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傷寒沙門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淋病奈瑟菌等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革蘭陽性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炭疽芽胞桿菌等有殺菌作用;對嗜肺軍團菌、肺炎支原體、沙眼衣原體也有抗菌作用。
②用途:用于上述敏感細菌所致的泌尿道、腸道、呼吸道感染,如急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或宮頸炎、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也可用于皮膚軟組織、骨及關節等部位的感染。
(2)磺胺類藥
它是一類最早人工合成并用于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藥。雖然隨著各種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喹諾酮類的藥物相繼問世,本類藥物的應用日趨減少。但由于磺胺類藥性質穩定、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尤其與甲氧芐啶合用及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具有獨特療效,故本類藥的開發應用仍值得提倡。
目前常用藥物有:磺胺甲唑(SMZ)、磺胺嘧啶(SD)、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銀(SD-Ag)。
①抗菌作用:抗菌范圍較廣,對多種敏感細菌有抑制作用。如革蘭陽性細菌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革蘭陰性細菌中的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鼠疫耶氏菌、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布魯菌及變形桿菌等。
②作用機制:通過抑制敏感細菌體內的二氫葉酸合成酶而發揮抗菌作用。對磺胺類藥敏感的細菌在生長繁殖期間需要葉酸,但又不能直接利用葉酸,只能以對氨苯甲酸(PA-BA)和二氫喋啶為原料,在二氫葉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氫葉酸,再經二氫葉酸還原酶的作用還原成四氫葉酸,后者再參與嘌呤、嘧啶以及DNA的合成,促進細胞生長發育。磺胺類藥物結構與PABA類似,進入機體后可與PABA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并抑制之,從而影響二氫葉酸的合成,導致敏感細菌的生長繁殖受阻。
③用途:
A.流行性腦脊髓膜炎,SD與青霉素并列作為首選藥。SD還可作為流腦流行期易感人群作預防用藥。
B.腸道感染:如細菌性痢疾和腸炎,常用SMZ。
C.呼吸道感染:可用SMZ與甲氧芐啶的復方制劑。
D.局部感染:SML用于一般燒傷、創傷感染;SD-A g用于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皮膚粘膜感染。
④不良反應:
A.腎臟損害:磺胺類藥及其在體內形成的乙酰化磺胺,經腎臟排泄時易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管型尿、血尿等。以SD較常發生,SMZ久用也易發生。故服藥期間需加服等量碳酸氫鈉,并囑病人多飲水,可減輕腎臟損害。
B.過敏反應:少數人可發生藥熱、皮疹、多形性紅斑,偶可出現剝脫性皮炎。一旦發生過敏,應立即停藥,采用抗過敏治療。
C.抑制造血功能:可引起粒細胞、血小板減少,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應用本類藥后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
(3)甲硝唑(又名滅滴靈)
最初作為抗滴蟲和抗阿米巴原蟲藥應用,以后發現對厭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①抗厭氧菌作用:對脆弱擬桿菌、破傷風梭菌、消化鏈球菌等有較強作用。
② 用途:用于上述敏感厭氧菌所致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盆腔炎、骨髓炎、敗血癥、口腔感染等。
[
上一頁]
[1] [3] [4] [5]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