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第十五章 評定量表
評定量表(rating scale)是從心理計量學中衍生出來的。第一次世界戰開始用于人事甄別工作以后,幾十年來已從心理學擴展到精神病學和社會科學,應用之廣,已超過了心理測驗。它具有心理測驗的基本特征,但在形式上有些區別。有些測驗和評定量表并無明顯不同,所以不必強調它們的區別。在人格的客觀研究方法一節中所介紹的自陳量表均屬于評定量表。評定量表的形式很多,本書只介紹兩種評定量表,即“適用行為評定量表”和“精神病學評定量表”。
一般來說,評定量表的操作不象有些心理測驗那樣復雜,內容也不禁止公開,但如果不掌握好評定技術,結果也不可靠。它表現在不同的評定者,或同一評定者在不同時間的評定結果不一致。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原因分兩個方面:①量表本身方面:所觀察的心理特質或和行為界定不好,捉摸不定;項目用詞或選擇回答用詞含糊不清;項目太多,在回答后來的項目中出現“居中”(無極端)回答。
②評定者的原因:兩個人或至少一個人對量表理解不深,缺乏正確訓練,或一個人的偏好效應(halo effect)很明顯。為了保證評定結果的可靠性,每用一個評定量表時都必須作一致性檢查。
第一節 適應行為量表
適應是指個體在應對(cope with)和順應(adjust to)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有效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個體自己獨立生活和維持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對個人和社會所提出的文化要求所能滿足的程度。適應行為是由智慧的、動機的、社會的、運動的以及一些尚未知名的因素所組成。適應行為和智力測驗一起,能全面評估人們的智能。例如智力發展遲滯(MR)的診斷標準:智商低平于均2個標準差,適應行為有損,二者在未成年前出現。可見對MR的診斷便必須依靠智力測驗和適應評定量表。
一、適應行為標準和分級方法
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標準和分級方法。下面僅舉幾例:
(一)Gunzburg提出了觀察適應行為的四個指標
1.自理能力:如飲食、穿戴和小便自理能力。
2.溝通能力:即自我表達和了解他人的能力。
3.社會化:與人交往的社會技能。
4.職業:運動、手巧、以及工作技能。
(二)B·B·Wedman提出了適應行為障礙的分級標準
1.邊界:有一定的潛在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
表15-1 適應行為分級標準
分 級 | 學前(0-5歲) | 學齡(6-20歲) | 成人(21歲以上) |
輕度(能教育) | 能發展社會和交往技能,在感覺運動方面有輕微的遲滯;不到更一些年齡時很難與正常兒童相區別 | 能接受六年級學校教育,可在指導下適應社會生活 | 有通常的社會和職業技能,可達到低等的自給,但如果處于非常的社會和經濟壓力時需要有指導 |
中度( 能訓練) | 能談話和學會交往,在自助上訓練而有所改善,能用中等監護來管理 | 在社會上和職業技能上因訓練而有所改進,不能超過二年級的教育水平;在熟悉環境中可獨自行走 | 在有保護的情況下可從事一點非技術的生活和工作,在有社會或經濟壓力時,需要有監護或指導 |
重度(部分自理) | 運動能力發展不好;可講一些話,通常在自理上不因訓練而有所改進;很少或沒有交往技能 | 能談話和學會交往,能學會基本的衛生習慣;在系統的訓練下有所改善 | 在完全的監護下生活半自理,在被控制的環境里可發展自我保護技能 |
極重(需要護理) | 全面遲滯,感覺-運動方面的功能很差;要人護理 | 某些方面可能得到一點發展;對在自助方面的訓練可能有一點點反應 | 有些運動和言語有發展,在自我照顧上可能有非常有限的改進,要人護理 |
(美國教育,衛生和福利部,1963年公布)
2.輕度 可以從事非技術性或半技術性工作。
3.中度:部分生活可自理。
4.重度:不能獨立生活,經過訓練可作些簡單工作。
5.極重:全部生活要人護理。
(三)美國、衛生和福利部提出的各種年齡階段時的適應行為分級標準(1963)(表15-1)
二、美國智力低下協會適應行為量表
系美國智力低下協會(AAMD)主持編制,于1969年提出的適應行為量表(adaptive behavior scale,ABS)。分兩式,一式適用于13歲以下年齡兒童,一式適用于13歲以上年齡的人。量表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綜合了Leland等人于1967年制定的量表,補充了一些項目;第二部分是新增加的,評定MR者的不良行為。前者包括10個方面,后者包括14個方面,適應能力劃分為6個水平。
(一)AAMD適應量表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