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3頁
例如以城市25~34歲組各分測驗的分半相關系數為例,I:0.674(校正后0.805,以下同);C:0.442(0.613)A:0.396(0.567);S:0.517(0.682);D:0.303(0.465)V:0.788(0.881)PC:0.553(0.713)BD:0.527(0.691);PA;0.366(0.536)OA:0.477(0.646)。重測相關系數(量表分):言語、操作和全量表分別為0.816,0.835和0.891.
效度:當時只比較了各省市于1981年參加學入學考試的名列前葇者(29名)與落榜者(136名)兩組的智力。前者平均智商為112.78,后者為100.32、差異顯著。
2.中國修訂的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CR)此修訂本于1985年完成。藍本為WISC-R.分測驗和項目基本沿用原本,部分項目作了修改。城市和農村兒童共用一個版本。
取樣:全國部分省市共取樣2,237名。(手冊中尚未列出信度及效度檢查材料,此處不便介紹)。
3.中國韋克斯勒幼兒智力量表(C-WYCSI)本量表以WPPSI為藍本,但作了很更改。此工作于1985年完成。仿WAIS-RC分為城市和農村用的兩套量表。兩套量表中分測驗雖然相同,但其中有些項目不同,而且相同項目的順序也不同。這是因為對同一項目,不同文化經濟等背景下的兒童可能感到難易程度不同之故。
取樣:從全國六區的城市和農村分別取樣,從4歲起每半歲為一組,至6(1/2)歲共6組。城市每組400名(4~4(1/2)歲組少100名),男女各半。農村每組200名(4~4(1/2)歲組少40名),男婦各半。父母教育水平、職業,基本依照1982年全國普查抽樣資料。
信度:用分半相關、測量標準誤、各分測驗之間的相關、重測相關等方法進行。結果均符合測量學要求。新增加測驗視覺分析與原來的幾何圖形測驗的相關系數在0.90~0.99之間。說明前者可替代后者使用。
效度:將C-WYCSI與WPPSI智力相關,其系數在0.8-0.9之間。
(六)研究者們對韋克斯勒測驗的評價
韋克斯量表有許多優點,主要的如:①便于測量各種智力因素;②測驗的年齡覆蓋范圍;③測量的智力范圍廣;④應用范圍。A.S.Kanfman認為;從1955年以來四分之一世紀,WAIS占有智力量表的鰲頭。同時學者們也指也了WAIS的一些缺點或不足之處。如:①三套量度表難度的銜接不好。如追蹤測量,先作兒童量表后作成人量表時,后者的智商往往高于前者很多(排除了學習效應因素)。②分測驗中有些起點偏高,可能由于取樣時排除了智力低下的人,所以不便于測量低智力的受試者。
二、比奈量表
(一)簡史
比奈量表是智力測驗最早并代表另一類型的智力量表。該量表第一次由法國心理學家Binet和Simon二人于1905年發表,稱比奈西蒙量表,后于1908年及1911年分別作了修訂。美國Terman于1916年進行修訂后稱“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21年后(1937年)他與Merrill合作,進行了第二次修訂,成為兩個平行本,即L式(form L)和M式(form M)。1960年再合成L-M式(form L-M)。1972年重新制定L-M式的常模。
我國由陸志韋首先1935年修訂斯坦福-比奈量表,以后于1936年與吳天敏合作將適用于江浙地區的版本使之也適用于北京地區。1983年吳天敏對修訂本再次進行修改,稱“中國-比奈量表。”
有人將1905年比奈量表稱近代智力量表之父。1916年的修訂工作,不僅將量表標準化,而且提出智商(IQ)為智力單位,它在Stern的心理商數(MQ=MA/CA)的基礎上發展了計算IQ的公式(IQ=MA/CA×100)。
1937年的修訂本分成兩個平行本。操作測驗比率加,適用范圍從2歲到超常成人,取樣3,184人。曾有人稱之為智力測驗前進中的里程碑(Flanagan,1938)。1960年修訂時的特點是將兩平行本合一,校正了難度。用韋氏量表的離差智商替代比率智商。年齡以18歲為上限,取樣4,498人。1972年對測驗本身無修改,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定了新的常模,取樣2,100人。
(二)測驗形式
每一年齡組設一套測驗項目,每套為難度相近的6題,另一備用題。6題分配只考慮難度,不照顧因素分配。因此其中有同質題,也有異質題,異質分配不均勻。分組因年齡而異。年齡越小,每年齡組的覆蓋月數越少,年齡的則多。因為年齡小的智力發展比的更迅速。
(三)比奈量表和韋克斯勒量表性能比較
1.兩類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WAIS(WAIS-R,WAIS-RC)所包含的智力因素有A因素,即詞語理解因素(VC),以I、V兩個分測驗負荷最高;B因素,即知覺組織因素(PO),以PC、PA和OA三個分測驗負荷最高。可見韋克斯勒分出的兩類測驗,言語分測驗中的主要測查了智力的VC因子,而操作測驗為PO因子。雖然當時未進行因素分析,但后來的研究者者們用因素分析證明這種分類是符合實際情況的。C因素,即不分心和記憶因素,以A和D兩分測驗負荷最高。g因素,即普遍因素,除D和DS外,其余分測驗均有負荷,不過以I、C、A、S、V及PC負荷較高。其他兩套測驗如WISC及WPPSI基本都是這種情況。不過在WPPSI中C因子不及前二者明顯。而且一個分測驗,在不同年齡組,所主要負荷的因子都是相同的,不過在某些年齡組其比重方面稍有不同而已。
比奈量表的因素分析如以L-M式為例,可以看出高齡(15歲以上)主要測驗詞語流暢和詞語推理,忽視空間能力;低齡(3~7歲)主要測驗詞語、視覺-運動、圖形、形象化、控制沖動、認識能力。所以在這些年齡的測驗,負荷因子很復雜。g因子則各年齡組均有。看來,比奈量表在測查智力因素方面、各年齡組負荷是不均勻的。
2.應用范圍韋克斯勒量表臨床用的多,積累了量資料,已成為臨床測驗中的重要工具。比奈量表也用于臨床,但不及韋克斯勒量表廣。用于教育方面是比奈量表的原始目的,傳統上用的多;但韋克斯勒量表在學習能力的診斷上和的也不少,因為它便于作智力結構分析。韋克斯勒量表除作智力測量外,還用于神經心理測驗,甚至近來有人將其中的某些分測驗用于人格評估。比奈量表比較限于只作智力的一般評定。
3.其他方面比奈量表保留了智力年齡概念,這很方便,容易理解。近來韋克斯勒量表也以各年齡量組的平均量表分代表智力年齡,便是取長補短之舉。比奈量表施測時間短,不集中時間作同一類型的分測驗,容易引兒童的測驗動機。韋克斯勒量表作分測驗時作一次指導即可,不必一個項目作一次指導,也有方便之處。
總之,兩類量表各有長短,選用時主要依目的及各人偏好而定。所以在西方國家,比奈量表仍為許多實驗室采用,并不斷有修訂本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