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5頁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對發展主體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已經有了比較科學的認識。我們已逐步意識到:歷史的承擔者和運作者是處在具體社會階層中的社會大眾,為了保障社會的健全發展我們必須全面地開放個人走向歷史的通道,使"人民群眾"在不同社會階層的活動中真正成為歷史的主人。從毛澤東"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到鄧小平關于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要以"三個有利于"、"三個滿意不滿意"的歷史活動依靠力量和評判尺度的確立,直至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宏觀地界定了不同社會階層在當代社會發展階段中的歷史使命。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待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就會發現,階層結構的變化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型的最核心內容。這二十多年中,中國經歷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經歷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這些轉變最直接地體現在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現代變遷上。傳統社會中處于最低階層的農民大量向其他階層流動和轉移,意味著更多的人開始向上流動,這為社會中間層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條件。
(二)社會變革由"基本矛盾"抽象論證到體制轉型具體運作
從社會結構變遷的視角來看,抽象的社會基本矛盾,并不能引導問題的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這是對宏觀歷史視野中的社會發展規律高度抽象的概括。而對處于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而言,社會基本矛盾就表現為現存的經濟體制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涉及到經濟利益的沖突問題,汲及到代表各種經濟成份的利益集團的合法性問題。利益主體多元化,傳統的生產組織形式、分配方式等都面臨著許多問題。
按照傳統的社會主義觀,一旦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那么這種制度便天然的具備著"非對抗性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優勢,社會的發展便始終是一種和諧狀態下預成的程序化過程。我們認為,只要建立了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等一整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發展就能自然而然地"長入"共產主義社會。然而,現實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性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困惑和迷惘,并使我們陷入到許多難以澄清的理論和現實的問題之中。造成如此尷尬的境地的原因在于我們對唯物史觀這種教條式的曲解完全是基于一種純粹理論的抽象,忽視了經濟、政治、文化相對落后的基本國情,忽視了我們的社會主義缺乏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所積累的必要的條件。同時,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還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實踐回答和解決。然而,我們在未認真實踐的情況下卻先驗地在頭腦中構造了問題的答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存在根本的沖突,社會主義不需要通過變革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在這種先入為主的概念預設下,我們的任務就是按照我們自己從經典文本中理解的社會主義藍圖進行社會主義實驗,并用"實驗數據"竭力地解釋和論證文本。這種對經典結論的盲目崇拜把我們的思維長期束縛在"凡是"的框架之內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人們對前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終于沖破了以往對唯物史觀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的教條式理解,認識到歷史主體在實踐活動通過自覺認識能動調整生產關系實現社會發展的作用。被理性抽象地懸置于空中的"社會基本矛盾"終于回歸其社會結構的現實寓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便顯現為現實的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文化諸要素共時性交互作用。傳統的計劃體制難以覆蓋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而一個不具備完全信息功能的官僚機構也根本無法制定出一個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經濟生活的經濟計劃。同時,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無法適應現實國情條件下不平衡發展狀態的經濟成份。如此狀況,使得目前的中國社會基本矛盾客觀地需要在不斷適應現實國情而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經過一段艱難曲折的探索,由傳統的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轉型終于啟動,從而歷史性地揭開中國社會發展走進世界歷史的序幕。經濟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說,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巨大變革,不僅改變了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產中的配置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單一的公有制向多重經濟成份并存的結構性所有制的轉變,從而使經濟基礎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在多重經濟成份引起政府機構和職發生相應改變的同時,反映著多重經濟成份的多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還將從文化的深層影響著社會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方式。無疑,這些變化又將成為體制轉型運作重要的影響因素。
(三)對資本主義文明由抽象的排斥到具體的批判揚棄
毋庸置疑,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而言具有無比的優越性。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所作的科學判斷。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發展問題上,我們對待資本主義的態度所取的是一種不加批判分析的排斥,認為凡是資本主義的都是丑惡的、腐朽的,都是與社會主義格格不入的。因而,關起門來搞建設,試圖建設"純粹的"社會主義。在政治上,總是高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經濟發展上"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對待資本主義的文明,則一概以腐朽文化加以拒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雖然對喪失發展的歷史機遇而痛定思痛,卻把這種三十年來閉關鎖國、自我封閉搞建設全盤歸咎于帝國主義的封鎖,兩大陣營的對立這個客觀原因,卻未認真地反思我們僵化的思維方式造成我們不能以唯物史觀的態度看待西方文明,不能辯證地把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人類歷史進程的階段來對待,至今依然還在一定的程度上漠視資本主義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在心態上依然以我們自己對社會主義的狹隘理解來判斷資本主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