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結合具體條件確定雨水管渠采用明渠或暗道的方法中有誤的一項是( )。
A.一般在市區建筑密度較大,交通頻繁地區,均采用暗管排雨水
B.在效區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節省工程費用,降低造價
C.充分利用地形,選擇適當的湖水面和洼地作為調蓄池,以調節洪峰,降低溝渠計流量
D.在受到埋深和出口深度限制的地區,可以用蓋板明渠排除雨水
17、有關污水處理廠選址的要求,下列正確的是( )。
A.污水處理廠應設在地勢較低處
B.污水處理廠不宜設在水體附近
C.廠址不宜位于集中給水水源下游
D.不宜靠近公路和河流
18、下列各項不符合管線工程綜合布置的一般原則的是( )。
A.規劃中各種管線的位置都要采用統一的城市坐標系統及標高系統
B.管線帶的布置應與道路或建筑紅線平行,同一管線不宜自道路一側轉到另一側
C.必須在滿足生產、安全、檢修的條件下節約用地,當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應共架布置
D.當管線與鐵路或道路交叉時應為正交。在困難情況下,其交叉角不宜小于30°
19、管線共溝敷設時,不符合規定的是( )。
A.熱力管可與電力、通信電纜和壓力管道共溝
B.排水管道應布置在溝底。當溝內有腐蝕性介質管道時,排水管道應位于上面
C.腐蝕性介質管道的標高應低于溝內其他管線
D.火災危險性屬于甲、乙、丙類的液體液體石油氣、可燃氣體、毒性氣體和液體以及腐蝕性介質管道,不應共溝敷設
20、下列不屬于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的豎向工程規劃內容的是( )。
A.落實防洪、排澇工程設施的位置、規模及控制標高
B.確定建筑室外地坪規劃控制標高
C.落實街區內外聯系道路的控制標高,保證通車道及步行道的可行性
D.補充總體規劃的用地豎向規劃中缺少的其他控制標高
21、沒有體現拓撲數據結構是以軟件的復雜性換取功能的全面性的一項是( )。
A.用人工來建立拓撲結構因工作量太大而無法推廣
B.自動建立拓撲結構需要耗費計算時間
C.采用拓撲型的結構,移動、修改方便
D.由于數據結構復雜,拓撲結構對大型、連續的空間數據庫管理、維護不方便
22、矢量模型的繪圖輸出特點有( )。
A.精細、形式單一、對TIN模型可以三維表達
B.精細、形式豐富、對TIN模型不可以三維表達
C.精細、形式單一、對TIN模型不可以三維表達
D.精細、形式豐富、對TIN模型可以三維表達
23、房改促進了住房市場的發育,市場機制已在有效地調節住房的( )。
A.供應
B.需求
C.緊張程度
D.供應和需求
24、供給曲線是表示( )之間的關系。
A.市場價格和產品
B.價格和產量
C.市場價和生產者所需要供給的物品數量
D.市場價格和社會需求量
25、我國在基礎設施服務企業中,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走商業化經營的道路,引入競爭機制和允許符合條件的私營經濟參與經營活動,以提高基礎設施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涉及到基礎設施商業化經營的具體步驟,根據中國國情,以及經濟發展狀況和各種基礎設施的不同經營特點來設計有關政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公司化,即真正將國有基礎設施企業或機構逐步轉變為受公司法支配的法律實體
B.對那些存在自然壟斷條件的專有服務的提供權進行時限性競爭投標
C.公用事業企業的財務由國家相關部門管理,但企業自身應保證收支平衡,收取的費用要滿足經營和維修要求
D.在基礎設施維護工作和需要標準化的專業性服務時,還可以使用服務承包的方法
26、為了打破這種貧困的惡性循環,納克斯主張均衡發展的策略,下列對其策略表達正確的是( )。
①落后國家和地區維持各部門均衡發展,可以避免供給方面的困難,避免惡性循環的發生;②工農協調,社會基礎設施配套,支持和鼓勵多部門的發展,誘發許多關聯性生產,使各產業間互相購買彼此的產品和勞務,并且在空間上建立許多據點,憑借便捷的交通聯系,導致國家在空間上呈現活躍的景象;③多部門平衡投資,可以使各部門互為顧客,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收入、提高購買力,使國內需求擴大,誘發投資、擴大和生產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27、物質上和形態上的城市化具體反映有( )。
A.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
B.農村意識、行為方式轉為城市意識、行為方式的過程
C.采取城市生活態度、方式的過程
D.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28、所謂社會分層是指( )。
A.反應城市社會隔離的物質形態
B.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和作用、形成的群體
C.以財富、權力和聲望的獲取機會為標準的社會地位的排列模式
D.城市社會中形成的不同的人群群落
29、人文生態學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 )。
A.人和機構組織的地理分布的形成過程及其變化規律
B.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網的形態
C.不同社會集團在各種人類活動中的競爭結果
D.各種制約條件,動態研究人類活動
30、下列不屬于城市生態學研究內容的一項是( )。
A.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城市人口的結構、變化速率及其空間的分布特征,以闡明城市人口與城市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
B.研究城市生態系統與城市居民健康之間的關系,建立城市模型
C.研究合理的各種環境質量指標及標準
D.研究城市生態規劃。環境規劃的內容,原則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