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納克斯認為,落后國家和地區維持各部門均衡發展,可以避免供給方面的困難。
考點: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考點13:均衡增長與非均衡增長;
1.均衡增長:各部門均衡發展,多部門平衡投資,進而達到平衡增長。
2.非均衡增長:在各部門之間保持某種比例的不均衡增長,不均衡就有壓力,壓力本身推動發展。
第27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無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識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三方面:⑴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⑵農村意識、行為方式轉為城市意識、行為方式的過程;⑶城市市民脫離固有的鄉土式生活態度。
考點: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 ☆☆☆☆☆考點6:城市化;
1.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質上和形態上的城市化;二是無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識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運行機制:城市的拉力、農村的推力。
3.類型:向心型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積極型城市化和消極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1)增長勢頭猛烈而持續;
(2)城市化發展的主流已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現代社會中居于支配地位;
(4)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總人口、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增長速度都開始趨于下降,對世界未來城市化速度的過高估計正在得到修正。發達國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達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預計2010年將達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現在英國。
5.當代中國城市化特征:城市化進程的波動性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點,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
6.區域城市化水平預測方法:
(1)主要指標法;(2)復合指標法;(3)年平均增長率外推法;(4)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法;(5)中國城市化水平預測包括商品糧供應率預測法、國民生產總值預測法及多指標綜合分析預測法。
第28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考慮到社會分層的概念,以及它的劃分標準,是以財富、權力和聲望的獲取機會,從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地位的排列模式。
考點:
第一章 城市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主要理論 ☆☆☆☆☆考點6:城市規劃的社會學思維;
1.二戰后社會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面臨戰后重建和發展問題,以物質空間規劃為主要內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組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為核心的物質空間規劃,提出的流動、生長、變化思想為城市規劃的新發展提供了新的起點。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規劃領域興起了倡導性規劃運動,旨在促進讓規劃師對公眾的重新認識和促進公眾對規劃過程的參與。
2.社會隔離: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這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促進了人類在空間中的集中與分離,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區,并促進了這些社會的分化與發展。
按照層次體系將個人組織為階級或階層被稱為“社會分層”。社會分層一般可以被看成一個充滿價值的社會分化形式,其中個人和群體從高到低排成序級。社會分層體系是社會需求的結果。社會分層則揭示了城市的內在結構,是以財富、權力和聲望的獲取機會為標準的社會地位的排列模式。社會階層是以職業和收入來劃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種族則是決定階層的一個重要因素。
城市社會隔離表現在城市生活中最明顯的是居住隔離。社會分層是社區結構的重要影響因素,社區分層與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機遇、居住地等有關。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各社會階層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軸線延伸;不同家庭結構的人們居住分布呈同心圓狀;種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狀態不符合社會分層和家庭規模而形成的分布規律。
3.社會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認同性整合3個部分的整合機制,分別從社會的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3個方面對城市社會進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調節機制,與舊區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為強調城市功能體系上的重構與重組這一過程,比單純的舊區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發展演變趨向:
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點從大量貧民窟清理轉向社會鄰里環境的綜合整治和鄰里活力的恢復振興;
b.單純的物質環境改善規劃轉向社會規劃、經濟規劃和物質環境規劃相結合的綜合性更新規劃;
c.方法從急劇的動外科手術式酌推倒重建轉向小規模、分階段和適時謹慎的漸進式改善,強調城市更新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更新過程。
5.公眾參與:公眾參與規劃事業可以滿足市民自治要求,進而促進民主的思想;在不改變現存體制的原則下,鼓勵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維持社會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決定;強化市民對政府的監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離心傾向。
強調公眾參與城市規劃不是單指公眾個體的參與,是強調社團、非政府組織的參與。
6.城市管理:是將經濟、社會、生態等可持續發展、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信息、知識等生產要素綜合包融在內的整體管治。管治的興起,是對過去由國家進行的協調失敗的事例做出的簡單的周期性反應,更是對市場調節失敗做出周期性的反應。
第29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人文生態學研究的是人和機構組織的地理分布的形成過程及其變化規律,尤其注重研究城市人口空間分布的社會因素和非社會因素。
考點:
第一章 城市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主要理論 ☆☆☆☆考點7:人文生態學;
人文生態學所研究的是人和機構組織的地理分布的形成過程及其變化規律,尤其注重研究城市中人口空間分布的社會因素和非社會因素。
1.集中和分散
2.聚集和離散
3.隔離
4.侵入與演替
第30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研究城市生態系統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城市生態系統模型。
考點:
第一章 生態學及城市生態學基本知識 ☆☆☆考點8:城市生態學研究內容;
把城市在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來研究,從環境科學角度探索城市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最佳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