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城市規劃師相關知識模擬試題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5頁


第51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提示:有水的管道與土壤冰凍深度決定了深埋與淺埋。如:給水、排水、煤氣管道屬于深埋類,熱力、電信、電力電纜屬于淺埋一類。


考點:
第九章  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     ☆☆☆考點7:相關技術規定及術語;
    1.管線水平凈距:平行方向敷設的相鄰兩管線外表面之間的水平距離。
    2.管線垂直凈距:兩條管線上下交叉敷設時,從上面管道外壁最低點到下面管道外壁最高點之間的垂直距離。
    3.管線埋設深度:地面到管道底(內壁)的距離。
    4.管線覆土深度:地面到管道頂(外壁)的距離。
    5.同一類別管線:相同專業,同一功能工程管線。
    6.不同類別管線: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工程管線。
    7.專項管溝:敷設同一類別工程管線的專用管溝。
    8.綜合管溝:不同類別工程管線的專用管溝。


第52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當擋土墻高度超過6.0m時宜退臺處理,退臺寬度不能小于1.0m,有條件許可時,擋土墻宜以1.5m左右高度退臺。


考點:
第十章  城市用地豎向工程規劃     ☆☆☆考點10:土石方與防護工程;
    土石方平衡應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則。
    臺階式用地的臺階之間應用護坡或擋土墻聯接。相鄰臺地間高差大于1.5m時,應在擋土墻或坡比值大于0.5的護坡頂加設安全防護設施。土質護坡的坡比值應小于等于0.5;砌筑型護坡的坡比值宜為0.5~1.0。擋土墻高度宜為1.5~3.0米,超過6.0m時宜退臺處理,退臺寬度不應小于1.0m;條件許可時,擋土墻宜從1.5m左右高度退臺。


第53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現代信息技術以計算機、數字通訊、遙感為代表。


考點: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考點1: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行業的應用;
    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行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繪圖,即CAD;
    2.利用遙感信息調查土地使用、建筑類型、調查水體、大氣環境質量、調查固體廢棄物、道路交通等;
    3.以數學方法為基礎,利用計算機分析、預測、模擬城市交通;
    4.有關社會、經濟問題的統計、預測、評價等定量分析;
    5.城市建設申請、審批日常業務的辦公自動化;
    6.建立城市規劃綜合數據庫,為規劃的有關機構、相關部門提供信息,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


第54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遙感技術是建立在物體電磁波輻射理論基礎上的,在遙感應用時,常將電磁輻射的連續能譜劃分為各種波長帶或光譜段。


考點:
第四章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考點1:遙感技術的概念;
    遙感技術就是利用運載工具,攜帶各種遙感儀器,遠距離、無接觸地測探地面景物電磁波特性的一種方法。它的物理基礎是地表物質對電磁波的反射、吸收、輻射。接收反射、輻射電磁波的儀器稱為傳感器。


第55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提示:同心圓城市理論是B·W·伯吉斯提出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型。這類城市以不同用途土地圍繞單一核心,有規則地向外擴展成圓形區域為特征。


考點:
第四章  城市土地經濟問題 ☆☆☆☆☆考點3:城市土地使用的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圓土地使用模式:從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CBD、商業區、低收入住宅區、中等收入住宅區、高收入住宅區。
    霍伊特的放射扇形模式:是企業及個人決策的產物。
    哈里斯和烏曼的城市土利用的多核心模式:不排斥同心圓模式。


第56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在土地的權屬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所有關系在法律上的體現,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對土地實行占有、使用、收益和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做出處分,并排除他人干擾的權利。土地使用權也稱使用經營權,是指使用人根據法律、合同的規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土地享有的使用權利。


考點:
第四章  城市土地經濟問題   ☆☆☆☆考點4:城市土地的產權;
    土地產權是反映土地制度和政治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決定著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影響土地使用的社會經濟效益。
    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與社會生產關系有關,基本形式分為: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屬國家所有,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出讓。


第57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在實行利改稅以前,城市敗政的主要收入是城市地方工商企業上交的利潤。在實行利改稅后,稅收收入是城市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形式。


考點:
第五章  城市公共經濟問題   ☆☆☆☆考點5:公共財政;
    財政政策就是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是政府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活動來影響經濟生活的一種手段,政府的財政政策主要有預算政策、稅收政策、公債政策等等。
    財政的職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歸納為分配、調節、監督。市場經濟下的公共財政還具有三大職能:即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與增長。
    城市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稅收收入、利潤收入、規費收入、債務收入。
    城市財政支出:市政建設支出、教科文衛事務支出、生產支出、生活支出、管理支出。


第58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提示: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在其《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一書中指出,衡量經濟發展的標準“不是產值的絕對水平,也不是人均的產值,也不是資本存量的增長,而是經濟中制造業部門的若干產業的增長率之間的關系”。


考點:
第六章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經濟研究 ☆☆☆☆☆考點2:經濟增長;
    1.定義: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收入和產出的擴大,它可以用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民收入的變動來衡量。
    經濟發展的含義廣泛,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沒有增長的發展是不可能的;但經濟增長并不一定代表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除了收入的提高外,還應含有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其中最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隨農業比重的下降而工業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上升。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用貨幣表示的,供社會最終消費和使用的全部經濟活動的成果,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標。
    國民收入是指一國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或體現這部分價值的產品,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或其價值,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總指標,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人數增加而增長。
    2.經濟發展程度,國際上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通常是通過工業化的測度來評價經濟的總體發展程序。主要理論有:霍夫曼定理、工業發展階段論、產業成長階段論、產業結構演進論、羅斯托的“起飛論”。
    3.經濟增長機制,城市經濟增長和國民經濟一樣,表現為實物、價格、人口的增長三個方面。包括兩個方面理論:需求指向理論、供給基礎理論。經濟增長的方式有二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的路徑為四個階段:要素推動的發展階段,投資推動的發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濟開放度,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經濟體制。
    4.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經濟增長的路徑方面,經濟高度聚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使產業形態從資本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從而完成由資本推動向創新推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第59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劃分工業發展階段的標準,是工業凈產值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在農業經濟階段,該比重小于20%;在工業初興階段,該比重為20%~40%;在工業加速階段,該比重大于40%。


考點:
第六章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經濟研究 ☆☆☆☆☆考點2:經濟增長;
    1.定義: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收入和產出的擴大,它可以用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民收入的變動來衡量。
    經濟發展的含義廣泛,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沒有增長的發展是不可能的;但經濟增長并不一定代表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除了收入的提高外,還應含有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其中最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隨農業比重的下降而工業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上升。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用貨幣表示的,供社會最終消費和使用的全部經濟活動的成果,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標。
    國民收入是指一國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或體現這部分價值的產品,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或其價值,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總指標,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人數增加而增長。
    2.經濟發展程度,國際上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通常是通過工業化的測度來評價經濟的總體發展程序。主要理論有:霍夫曼定理、工業發展階段論、產業成長階段論、產業結構演進論、羅斯托的“起飛論”。
    3.經濟增長機制,城市經濟增長和國民經濟一樣,表現為實物、價格、人口的增長三個方面。包括兩個方面理論:需求指向理論、供給基礎理論。經濟增長的方式有二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的路徑為四個階段:要素推動的發展階段,投資推動的發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濟開放度,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經濟體制。
    4.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經濟增長的路徑方面,經濟高度聚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使產業形態從資本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從而完成由資本推動向創新推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第60題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
提示:數量地理學家布賴恩·貝里用數理統計方法對中心地學說進行了許多實證性研究,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和專著,他的《城市作為城市系統內的系統》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與服務中心的等級聯系起來,是城市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少學者認為,如果說克里斯塔勒是城市系統研究的理論家、奠基人,那么,貝里就是城市系統研究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考點: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考點8:中心地理論;
    德國經濟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開創了城市地理學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他將地理學的空間觀點和經濟學的價值觀點結合起來,探索城市的數量、規模和分布的規律性。
    1.中心職能和中心地:城鎮是零售中心和服務中心,而服務職能一般要在它服務區域的相對中心位置來執行,被稱為中心職能;具有中心職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業單位和職能單元:中心地為周圍地區服務的職能是由一個個自然單元的企業來完成的。
    3.門檻值和服務范圍:維持一個中心職能單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碼的人口或最起碼的購買力就是某中心職能的門檻值或稱閾值。不同職能有不同的門檻值和服務范圍。
    4.中心地等級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級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職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級中心地具有低級中心地所具有的職能,而且具有較高級的職能;中心地級別越高,數量越少,彼此間距就越遠,服務范圍就越大。
    5.理論要點:
    (a)區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級;
    (b)中心地與補充區相適應,補充區以六邊形為最佳;
    (c)中心地等級體系及空間結構:按市場原則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為K3系統;按交通原則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為K4系統;按行政或管理原則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為K7系統。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