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最小需要量法是1960年厄爾曼和達西提出的劃分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它和區位商法、正常城市法的不同點在于:一是他們認為城市經濟的存在對各部門的需要有一個最小勞動力的比例,這個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務需求,一個城市超過這個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二是把城市分成規模組,分別找出每一規模組城市中各部門的最小職工比重,以這個比重值作為這一規模組所有城市對該部門的最小需要量。一城市某部門實際職工比重與最小需要量之間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動部分,把城市各部門的基本部分加起來,得到整個城市的基本部分。
考點: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 ☆☆☆☆考點10:城市職能分類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英國奧隆索1921年的分類。一個城市只限于歸入一類,任意性和主觀性較大。
2.統計描述方法:美國哈里斯1943年美國城市職能分類。用勞動力結構的資料為城市主導職能規定一個定量指標,顯然比一般描述法前進了一步。他將美國的城市分成 10類,其中八類規定數量指標。指標包括二部分:主導職能的行業職工比重應該達到的最低臨界值;主導職能行業職工比重和其它行業相比所具有的某種程度的優勢。
3.統計分析方法:以美國納爾遜的分類法為代表的城市職能分類,分類建立在較為客觀、嚴密的統計推導的方法論基礎上;一個城市可以有幾個主導職能,屬于幾個城市類,更接近于實際情況;可以反映城市主導職能的專門化程度。
4.城市經濟基礎研究的方法:阿歷克山德遜明確提出職能分類要在城市經濟結構中扣除了服務(非基本)部分后,在形成(基本)部分的基礎上進行,在理論上更為完善一些。與納爾遜相比,判斷主導職能的標準較低,但部門分類較細。
5.多變量分析法:采用主因素分析和聚類分析。不限于城市經濟職能分析,而是擴展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廣義的城市綜合特征的分類,比傳統分類法更綜合、內容更豐富。
城市職能分類的理論和方法論的進步與城市經濟基礎理論和區分基本/非基本活動的方法的不斷完善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第62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CBD最早是由美國學者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創立的“同心圓模式” 中提出的。伯吉斯認為城市的中心是商業匯聚之處,主要以零售業和服務業為主?;粢撂赜?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哈里斯和厄爾曼在1945年提出較為精細的多核心模式。
考點: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考點22:城市中心商務區;
CBD最早由美國學者伯吉斯于1923年的“同心圓模式”中提出的,認為城市的中心是商業匯聚之處,以零售業和服務業為主。各國城市中心商務用地的劃分是不同的,但一般將中心商務高度指數(CBHI)、中心商務強度指數(CBII)、中心商務建筑面積指數比率(CBI)3項指標綜合使用,來界定CBD。通常CBHI>1,CBII>50%,后來戴維斯認為CBII>4,CBII>80%的地區為“硬核”。
中心商務區第一圈一般是零售業集中區,以大型百貨商場和高檔購物商店為主;第二圈是零售服務業,底層為金融業,高層為辦公機構的多層建筑集中區;第三圈以辦公機構為主,旅館也多見;第四圈以商業性較弱的活動為主。
第63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提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都是由德
國學者率先提出的??死锼顾盏闹行牡乩碚撋钍芏拍芎晚f伯區位論的影響。
考點: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考點8:中心地理論;
德國經濟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開創了城市地理學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他將地理學的空間觀點和經濟學的價值觀點結合起來,探索城市的數量、規模和分布的規律性。
1.中心職能和中心地:城鎮是零售中心和服務中心,而服務職能一般要在它服務區域的相對中心位置來執行,被稱為中心職能;具有中心職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業單位和職能單元:中心地為周圍地區服務的職能是由一個個自然單元的企業來完成的。
3.門檻值和服務范圍:維持一個中心職能單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碼的人口或最起碼的購買力就是某中心職能的門檻值或稱閾值。不同職能有不同的門檻值和服務范圍。
4.中心地等級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級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職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級中心地具有低級中心地所具有的職能,而且具有較高級的職能;中心地級別越高,數量越少,彼此間距就越遠,服務范圍就越大。
5.理論要點:
(a)區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級;
(b)中心地與補充區相適應,補充區以六邊形為最佳;
(c)中心地等級體系及空間結構:按市場原則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為K3系統;按交通原則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為K4系統;按行政或管理原則構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為K7系統。
第64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提示:任何社會現象內部都包含有多種因素,或稱變量。這些因素或變量之間或者無直接關系或者有直接關系。在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直接關系,即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或互為消長關系的情況下,如果依存關系是固定的、有規律的,而且兩者之間的具體關系值是固定的,這種關系稱為函數關系。如果變量之間存在著數量上的相互依存關系,但具體關系值
是不固定的,這種關系稱為相關關系,反映這種相關關系的統計量為相關系數。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點1:城市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
1.社會調查的基本類型
根據調查涉及的范圍和對象,調查類型有普遍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
2.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確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準備、設計研究方案、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3.收集資料方法
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文件法。其中問卷法是現代城市社會學調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有兩種類型,開放型問卷、封閉型問卷。
4.經驗研究法
主要有社會觀察法、社會實驗法、社會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其中社會實驗法是迄今為止最嚴密、最科學的經濟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會因素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會統計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說明性分析。統計量包括:頻數、頻率、公數值、中位數、平均數、標準差、相關系數。
第65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類為中心,人類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人積極地、主動地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其系統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所做出的決策,因而它的調控機制主要是“通過人工選擇的正反饋為主”。而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控機制表現為“通過自然選擇的負反饋進行自我調節”。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生態系統 ☆☆☆☆☆考點3:城市生態系統特征;
1.城市生態系統區別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統的組成成分、系統的生態關系網絡、生態位、系統的功能、調控機制、系統的演替等方面。
2.人為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的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其變化規律由自然規律和人類影響疊加形成,對人類自身有較大影響。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產者數量少。
4.開放性:對外部系統有依賴性、輻射性及開放層次性。
5.高“質量”性:其構成要素的空間的集中性與其表現形式的高層次性。
6.復雜性:是一個迅速發展和變化的復合人工系統及功能高度綜合的系統。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維持,破壞了一定的自然調節機能,食物鏈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小,營養關系倒置是不穩定系統。
第66題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生態系統第一層次的開放具有內部性,范圍較?。坏诙哟蔚拈_放規模、強度要大于第一層次,但仍具有某些單向性的痕跡;第三層次的開放則具有高強度、雙向性及普遍性的特征。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生態系統 ☆☆☆☆☆考點3:城市生態系統特征;
1.城市生態系統區別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統的組成成分、系統的生態關系網絡、生態位、系統的功能、調控機制、系統的演替等方面。
2.人為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的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其變化規律由自然規律和人類影響疊加形成,對人類自身有較大影響。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產者數量少。
4.開放性:對外部系統有依賴性、輻射性及開放層次性。
5.高“質量”性:其構成要素的空間的集中性與其表現形式的高層次性。
6.復雜性:是一個迅速發展和變化的復合人工系統及功能高度綜合的系統。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維持,破壞了一定的自然調節機能,食物鏈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小,營養關系倒置是不穩定系統。
第67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生態系統食物鏈簡化,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小。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式、途徑都發生改變,其穩定性主要取決于社會經濟系統的調控能力和水平,以及人類的認識和道德責任。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生態系統 ☆☆☆☆☆考點3:城市生態系統特征;
1.城市生態系統區別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統的組成成分、系統的生態關系網絡、生態位、系統的功能、調控機制、系統的演替等方面。
2.人為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的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其變化規律由自然規律和人類影響疊加形成,對人類自身有較大影響。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產者數量少。
4.開放性:對外部系統有依賴性、輻射性及開放層次性。
5.高“質量”性:其構成要素的空間的集中性與其表現形式的高層次性。
6.復雜性:是一個迅速發展和變化的復合人工系統及功能高度綜合的系統。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維持,破壞了一定的自然調節機能,食物鏈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小,營養關系倒置是不穩定系統。
第68題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特點包括選項ABD及以下三項:生產性物質遠遠大于生活性物質;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流缺乏循環;物質循環在人為狀態下進行。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生態系統 ☆☆☆☆☆考點4:城市生態系統功能;
1.生產功能:生物生產、非生物生產。
2.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能量的傳遞與轉化過程。能量沿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三大功能類群順序流動;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只能一次流過,不能循環逆轉;能量沿生產者、消費者順序逐級減少。
能源結構是反映國家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電力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發電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應現代化水平的兩個指標。
3.物質循環:城市生態系統所需物質對外界有依賴性,既有輸入又有輸出,生產性物質遠遠大于生活性物質,物質流缺乏循環,物質循環是在人為狀態下進行,循環過程中產生大量廢物。
4.信息傳遞:生態系統中各生命成分,即物理信息、化學信息、營養信息、行為信息之間的流動。
第69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提示:由于水體中氮、磷、鉀、碳增多,使藻類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形成“富營養化”污染。
考點:
第四章 城市環境保護 ☆☆☆☆考點7:城市水污染綜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環境容量;
2.節約用水,計劃用水,大力提倡和加強廢水回用;
3.強化水污染治理;
4.排水系統的體制規劃;
5.水域污染綜合防治工程;
6.飲用水的污染去除;
7.綜合整治,整體優化。
第70題
試題答案:D
試題解析:
提示:政府干預市場的目的在于ABCE。由于土地較一般商品的特殊屬性,各國土地交易市場和使用方式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預,差別只在于政府干預的程度不同。
考點:
第四章 城市土地經濟問題 ☆☆☆考點6:對土地市場的干預;
政府干預市場的目的在于修正市場的失敗,避免因土地市場行為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損害了公共利益或帶來消極的外部效應,提供市場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遏制市場不公平競爭和由于市場投機性帶來的土地配置失誤。提高土地公有比例、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規劃和各種稅收政策等是政府干預土地市場的通常手段。
我國目前以市場途徑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主要有土地出讓、繳納土地使用費、合作經營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