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忌對品質講前提
對品質講前提的現象通常發生在組織面臨交貨壓力或產品俏銷時,認為“反正現在客戶等著要我們的產品,品質放松一點不會有問題”。也許在當時客戶不會抱怨我們,* 七、忌以偏概全
以片面的事實作為基礎或因個案的成功而得出結論,不愿再做更多的實際驗證,甚至因此而堅持認為該結論或規定之正確性,即使有人建議修改也不做檢討。發生這樣的錯誤一方面與組織文化或工作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主要是作業者本身對事物的認知有限。
八、忌系統與組織脫節
一日偶聽某公司品管主管高談“品質理念”,曰:“一個從事品質工作的人如果功力夠深,經驗夠豐富,即使公司處于組織整合變動時期,他一樣可以成功推行品質系統并獲得認證……”這段話讓我想了很久,表面上看來很有道理,事實上拿證書或許可以做到,但如果要說成功推行品質系統則不大可能,成功的系統運作希望至少要能達成如下作用:
a)每項工作怎樣做都規定得很明確具體,便于檢查,真正做到了事事有人負責、有章可依、有據可查;
b)發生了事情,很清楚應該由誰來處理,不至互相扯皮;
c)無論總經理是否在公司* d)嚴格對分包商進行控制后,進貨質量有了很大改進,堵住了不少漏洞。
試想,一個脫離具體組織,也即與實際組織模式和形態無法掛鉤(因在整合,* 九、忌過分依賴于系統稽核
曾經聽說有位從事品保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員在稽核其供應商時,查看某產品的品質履歷,發現履歷存在一些問題,據此當場對其供應商作出結論:“為什么你們的內部稽核不能發現,明顯存在問題,須加強內部稽核……”且不說“所有稽核采用的都是抽樣方式”,單從其產生的結果看這個結論顯得很輕率或不夠專業,因為它會讓被稽核的供應商喪失一次尋找真因并做改善的機會,并可能因此而產生誤解:品質系統作業是依靠內部稽核來實現的!* 十、忌品質就是品管的事
一旦發生品質問題,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品管部門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品質無知的表現。就從產品的品質來說,相信大家都知道,產品的實現過程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換句話說,企業產品的品質,**從開發立案,到產品設計審查、驗證,制程設計、驗證,到量試,大量生產,甚至于采購,任何一個地方或個人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品質,所以,要做好品管的工作,企業一定要走向全員品管,讓大家包括供應商,一齊來參與和重視,這樣品質才會做得好,也因此有人這樣說:產品是設計出來的,是制造出來的,是采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