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5 共1頁
很多質量管理從業人員說:“老板不重視質量,不重視質量管理”。
很多老板說:“質量管理對不能促進企業盈利,為什么要重視質量管理”
改革開放后,中國出了很多重大的質量事件,如大頭娃娃、毒大米、弄砸“奔馳”、火燒溫州鞋、三株惹官司、冠生園過期餡生產月餅、山西毒酒、奶粉事件等等,這些事件均說明一個問題,有部分企業老板為了追求盈利,而喪失了基本的質量信用。
對于一個老板來說,追求現在和將來的盈利是無可厚非的,關鍵是應該如何實現盈利,是通過“基于顧客滿意戰略”來實現盈利呢?還是通過官商勾結來獲得盈利能力呢?還是通過依靠非法手段獲取盈利呢?這種選擇是一個戰略性問題。
中國的經濟環境比較特殊,不同的選擇都能實現盈利的目標,關鍵是企業老板要對自己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和自己可以掌控的資源有清醒的認識。
為什么部分企業沒有選擇“顧客滿意戰略”,也就是沒有通過優秀和卓越的產品/服務質量和質量管理來實現自己的盈利目標呢?
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條:
1、企業道德敗壞、無社會責任心,為了利潤不擇手段,不惜坑害消費者!
2、僥幸心里,質量差的產品發到市場后沒有出現問題,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發出質量差的產品。
3、違法成本低,出現質量事故后,總是找到比提高產品/服務質量更低成本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如官商勾結、商業賄賂等。
4、質量好,并不能明顯和快速提高企業效益,不如抓銷售來的快!而部分企業老板目光短淺,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抓好產品/服務質量對公司長期效益的影響。
5、知道產品/服務質量對企業盈利的重要性,但不知道,也不會如何開展質量管理等等。
歸根到底,部分企業不重視產品/服務質量和質量管理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條:
第一種原因:無社會責任感:為了利潤,不惜犧牲消費者、社會、合作方、員工的合法利益。來
第二種原因:認識不足和/或質量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充分認識到產品/服務質量和質量管理對企業持續盈利的重要性,或認識到位了,但方法不得當。
對于第一種原因,加強立法和加大違法成本是必要的措施之一,同時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強化消費者的相關專業知識、加強消費者維權意識,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對于這一點,需要每一個消費者在日常的消費行為中做出努力,同時需要政府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
對于第二種原因,就需要充分發揮質量管理咨詢培訓機構、研究機構、質量認證機構(包括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機構、產品質量認證機構)、高校等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