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9-07 共1頁
1.掌握計量的定義。
2.了解計量的內容。
3.熟悉計量的分類和特點。
二、計量的法律和法規
1.了解計量法律、法規體系的構成。
2.熟悉《計量法》的基本內容。
三、量值溯源、校準和檢定
1.熟悉量值溯源性的概念。
2.掌握校準和檢定的概念。
3.了解校準和檢定的作用。
備考重點
1.計量的基本概念
量是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于定量確定的一種屬性。計量是對“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確定的過程。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障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為了經濟而有效地滿足社會對測量的需要,應成法制、技術和管理等方面開展計量管理工作。
2.計量的內容
通常可概況為6個方面:
(1)計量單位與單位制
(2)計量器具(或測量儀器),包括實現或復現計量單位的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工作計量器具;
(3)量值傳遞與溯源,包括檢定、校準、測試、檢驗與檢測;
(4)物理常量、材料與物特性的測定;
(5)測量不確定度、數據處理與測量理論及其方法;
(6)計量管理,包括計量保證與計量監督等。
3.計量的分類
根據其作用與地位,計量可分為科學計量、工程計量和法制計量三類,分別代表計量的基礎性、應用性和公益性三個方面。
(1)科學計量是指基礎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計量科學研究,它通常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來準確定義和實現計量單位,并為最新的科技發展提供可靠的測量基礎;
(2)工程計量,又稱工業計量,是指各種工程、工業、企業中的實用計量。隨著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和復雜性的增大,為保證經濟貿易全球化所必需的一致性和互換性,它已成為生產過程控制不可缺少的環節;
(3)法制計量是指由政府或授權機構根據法制、技術和行政的需要進行強制管理的一種社會公用事業,其目的主要是保證與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資源控制、社會管理等有關的測量工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