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人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以后,人們越來越希望自己生活和工作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因此,安全需要便成了人們的第一需要。
根據歷史事故統計分析,鋼鐵企業潛在的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災事故、爆炸事故、煤氣中毒事故等幾大類。事故的發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裝備水平低、人員素質不高、&考&試大$安全意識不強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加強安全管理、強化安全教育、增進安全意識、消除安全隱患、提高技術素質、完善安全制度、建立健全事故應急機制、采用先進技術科學管理來避免鋼鐵企業事故發生成為必然。
1.事故發生的機理與控制方法
1.1.事故發生的機理
要想保證安全生產,控制事故首要的是要了解觸發事故的原因。我們知道,由于事故與原因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因此,它所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人為原因、物質原因、環境原因等等。根據生產事故統計調查得知,在事故發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制約這兩種因素的管理原因……在人的不安全行為中,重點要素是人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考&試大$物的不安全狀態的重點要素則是設備、設施缺陷。任何事故的發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相交而發生的。即人的不安全行為觸發了物的不安全狀態而發生事故。而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都是由于管理控制缺陷造成的。管理原因制約著人、物、原因,只要管理控制措施上存在著缺陷就會促成人為或物質因素的存在,引起事故的發生。所以,錯綜復雜的事故從本質上分析離不開這幾種原因,而能夠制約這幾種原因的則是管理原因。
1.2.事故控制方法
至此,我們知道了事故的發生,物的因素是產生事故的基礎條件,物存在著不安全狀態如遇人的不安全行為的觸發就會造成事故,在人一物體系中,人一物是相互影響,相互干擾,互為條件的。根據事故交叉模式理論,為避免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運動”軌跡交叉,就出現了控制事故的兩種極端的觀點:一是通過各種管理手段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忽略了人的行為不僅受到自身素質的影響,而且受作業環境的影響(這是工效學觀點)。另一觀點是事故的原因是物質條件(機器、&考&試大$工具加工方法等)的設計,不具有本質安全化,遇到人的失誤而造成事故,即在個人出現失誤與疏忽時,要求設計具有人身故障自動安全保險性能。這兩種方法并非互不適應,只是側重點不同,控制措施的制訂不可片面地偏向一方,控制事故必須是全面地、全方位地系統控制人和物危險因素。
1.3.控制事故的一般方法和優選次序
(1)消除機械設備、加工方法、材料或廠房結構中的危險因素。
(2)用封閉或防護手段控制危險出現之處。事故的產生是能量失去約束失散而造成的。在能量易蓄積、變化以及可能與人接觸的部位,采用封閉或防護手段,如壓力容器安全閥、傳動軸裝安全罩、吊車吊鉤極限裝置等等。安全裝置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故的發生,所以要求控制安全裝置在使用中保持可靠性。
(3)嚴格規定使用個人防護用具。
(4)強化安全教育,開展危險預知訓練,提高人的安全技能,減少人為失誤。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鋼鐵企業安全生產
完善安全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推進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搞好安全生產,實現安全管理的目標,關鍵是嚴格管理,從嚴治廠,依法治廠,采用培訓先行,依法管理,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和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發展觀的方式。而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從建立健全企業的有關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這一基礎工作抓起。根據建立現代企&考&試大$業制度的要求,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上,根據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在及時修訂完善工藝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和作業標準上下功夫,實現生產有章程、管理有制度、作業有標準。同時采取生產現場的安全檢查,它是一種安全技術措施又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檢驗安全目標實施、管理方法落實的安全管理措施,在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目標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為了保障鋼鐵企業安全生產,具體方案如下:
1)創新安全管理制度,筑牢體制防線,這又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a)強化隊伍建設,完善監管機構;
b)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考核、激勵機制;
c)創新安全檢查模式,完善監控體系“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
d)完善安全預警體系,建立快速應急反應機制。
2)加強安全隊伍建設,建立規范、高效的安全管理運行機制
3)堅持教育優先,不斷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
4)嚴格管理,嚴格考核,落實各項安全工作
5)依靠科技進步,提升本質安全化水平